頸椎半椎板切除減壓術

手術 椎板切除減壓術 椎管減壓術 脊柱外科手術 骨科手術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jǐng zhuī bàn zhuī bǎn qiē chú jiǎn yā shù

2 英文參考

decompression semilamininectomy cervical vertebra

5 分類

骨科/脊柱外科手術/椎管減壓術/椎板切除減壓術

6 ICD編碼

03.09

7 概述

椎管減壓術是通過手術解除因椎管狹窄脊髓神經受壓的方法脊柱任何部位的椎管狹窄都可以實行減壓術,只是致壓部位和性質不同,減壓途徑和方式也不一樣。

手術相關解剖見下圖(圖3.26.2.1.1-1~3.26.2.1.1-3)。

8 適應

頸椎半椎板切除減壓術適用於:

1.椎板及黃韌帶本身肥厚,壓迫脊髓

2.椎板局部腫瘤炎症等需局部切除者。

3.侷限性椎管狹窄  如椎板骨折、塌陷,引起椎管內壓迫。

4.各種原因所致的單側神經症狀,或椎管內佔位性病變經影像檢查證實致壓物侷限於椎管後方一側者,可在相應椎節行半椎板切除、椎管探查。

5.3個或3個以上節段的病變,可以先經前路減壓,然後行後路減壓主要壓迫的節段,以提高減壓的效果。

9 禁忌症

1.全身情況差,合併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

2.頸椎結構損傷,伴明顯不穩定者,宜在前路融合術後再施行減壓。

3.嚴重頸椎管狹窄症者,慎用。

10 術前準備

1.術前訓練俯臥位,以適應術中體位需要

2.常規備皮,包括頭髮剃除乾淨。

3.根據臨牀和臨牀影像學徵象確定減壓部位。

11 麻醉體位

麻醉多采用氣管插管全麻,常用的體位俯臥位側臥位坐位弊端較多,現已較少採用。急診外傷患者亦可在顱骨牽引下施術。

12 手術步驟

12.1 1.切口

損傷節段爲中心作頸後正中切口,其長度應包括損傷節段上下兩個椎節的棘突。還可根據損傷位置的高低,使切口上下延伸,以達到良好的顯露。一般自髮際上1.0 cm至第7頸椎棘突。

12.2 2.椎板顯露

切開皮膚、皮下組織,直達項韌帶表面,自其一側將項韌帶從棘突表面切開,沿確定顯露椎板側的棘突和椎板切割,用骨膜剝離器自內向外做骨膜下剝離,用幹紗條填充止血,逐次將頸7至頸2半側椎板和關節暴露,用自動拉鉤牽開頸後肌羣並固定(圖3.26.2.1.1-4)。

12.3 3.半椎板切除

根據需要確定的切除範圍(圖3.26.2.1.1-5)。一般多在頸3~6或頸3~7,內側自棘突基底部,外側達關節關節內側。通常自遠側開始,逐次向近側進行。以銳性神經離子分離上位椎板下緣與黃韌帶的附着點。採用薄形衝擊式椎板咬骨鉗將椎板切除。此即半椎板切除術

受壓的脊髓一經獲得減壓,迅速向減壓區膨脹,棘突基底部和關節關節內側緣殘存骨性物可能妨礙硬脊膜膨脹,採用薄口衝擊式咬骨鉗逐次將棘突基底部骨質切除,使之呈斜坡狀(圖3.26.2.1.1-6)。由於關節關節靠近椎弓及椎間孔,怒張血管較多,易撕裂出血,在切除時需仔細分離。將關節突內側部分切除,脊髓即向減壓側浮動(圖3.26.2.1.1-7)。

13 術後處理

1.術後置半管引流條或負壓引流管,於24~48小時後取出,並以頸託固定。

2.術後3天可坐起,4天可鼓勵患者離牀活動,10天拆線,再以石膏頸領固定,爲期2~3個月。

3.如術中脊髓受到干擾,術後宜應用地塞米松,每天20mg,2d後減量,維持5~7d,也可同時應用速尿脫水劑。

14 併發症

14.1 1.脊髓損傷

是主要併發症,其原因:①動作粗糙,手術器械、尤其是咬骨鉗太厚,每伸入椎板下方時都可能是一次壓迫;②椎板和黃韌帶粘連,未作分離分離不充分,在咬除椎板時將硬脊膜撕裂。

14.2 2.腦脊液漏

是頸後路椎板切除減壓術後較爲常見的併發症,尤其是椎管狹窄嚴重的患者,可因手術時未發現的硬脊膜撕裂,或已發現但認爲太小而未作修補,亦可因脊髓減壓術後硬膜囊膨脹與減壓區周圍骨質摩擦破損,加上肌層縫合不嚴密而造成腦脊液漏,經局部壓迫3~5d常可中止,少數需行清創縫合。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