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前便血

中醫病證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jīng qián biàn xuè

2 註解

經前便血   病證名。見《簡明中醫婦科學》。指每月行經前一二日大便下血。多因嗜食辛辣燥血之物,熱鬱腸中,大腸胞宮同居下腹,經行之前,胞中氣血俱盛,引動腸中積熱而迫使大便下血;或因髒虛,脾虛不能統血,肝虛不能藏血,腎虛不能制火而致經前便血血熱者,兼見口苦咽乾,渴喜冷飲,面赤脣燥,大便幹,經量少而稠粘,色紫紅。治宜清熱涼血止血,方用約營煎(《景嶽全書》:生地、芍藥甘草續斷地榆槐花、炒芥穗、烏梅黃芩),大便燥結甚者,去烏梅,加麻仁郁李仁;熱甚者,去烏梅,加梔子黃連;髒虛者,兼見面色蒼白頭暈目眩耳鳴或聾,心悸怔忡精神疲倦,少氣乏力腰痠便溏等,治宜滋腎補肝,健脾調經,方用順經兩安湯

治療經前便血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