脛骨平臺骨折

膝部創傷 四肢損傷 骨科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jìng gǔ píng tái gǔ zhé

2 英文參考

fracture of tibial plateau

3 概述

脛骨上端與股骨下端形成膝關節。與股骨下端接觸的面爲脛骨平臺。脛骨平臺是膝的重要負荷結構,一旦發生骨折使內、外平臺受力不均,將產生骨關節炎改變。由於脛骨平臺內外側分別有內、外側副韌帶,平臺中央有脛骨粗隆,其上有交叉韌帶附着,當脛骨平臺骨折時,常發生韌帶半月板損傷

脛骨平臺骨折(fracture of tibial plateau)是膝關創傷中最常見的骨折之一,可由間接暴力或直接暴力引起。高處墜落傷時,足先着地,再向側方倒下,力的傳導由足沿脛骨向上,墜落的加速度使體重的力向下傳導.共同作用於膝部,由於側方倒地產生的扭轉力,導致脛骨內側或外側平臺塌陷骨折。膝關節遭受內/外翻暴力的撞擊,或墜落造成的壓縮暴力等均可導致脛骨髁骨折,外側或內側平臺骨折韌帶損傷

由於脛骨平臺骨折是典型的關節骨折,其處理與預後將對膝關功能產生很大的影響。同時,脛骨平臺骨折常常伴有關節軟骨、膝關韌帶半月板損傷,遺漏診斷和處理不當都可能造成膝關畸形、力線或穩定問題,導致關節功能的障礙。因而,對於脛骨平臺骨折的診斷與處理是膝關創傷外科中的重要課題。

脛骨平臺骨折的治療以恢復關節面的平整和韌帶的完整性,保持膝關活動爲目的。脛骨平臺爲松質骨,位於關節內.骨折的類型多種多樣,無論用什麼方法治療,都難以絕對恢復軟骨面的平滑,再加上損傷軟骨的再生能力極低,後期常遺留骨關節炎改變或關節穩定性差。

4 疾病名稱

脛骨平臺骨折

5 英文名稱

fracture of tibial plateau

6 分類

骨科 > 四肢損傷 > 膝部創傷

7 ICD號

S82.1

8 脛骨平臺骨折病因

內外翻暴力及壓縮暴力均可造成脛骨平臺骨折

9 病機

脛骨平臺骨折是強大的內翻或外翻應力合併軸向載荷的結果。受傷過程中,股骨髁對下面的脛骨平臺施加了剪切和壓縮應力,可導致劈裂骨折、塌陷骨折,或兩者並存。實際上,單純劈裂骨折發生骨松質緻密的年輕人,惟有此關節面才能夠只承受壓縮力。隨着年齡的增加,脛骨近端緻密骨松質變得稀疏,不再只承受壓縮應力,當存在軸向壓縮載荷時,發生塌陷或劈裂塌陷骨折。

某些學者認爲,一側的側副韌帶完整,對於產生對側的平臺骨折是必不可少的條件,在外翻應力自股骨外髁向脛骨外側平臺傳導成骨折時,內側副韌帶作用類似一鉸鏈;而在內翻應力自股骨內髁向內側平臺傳導成骨折時,外側副韌帶作用亦類似於鉸鏈。但是,隨着MRI檢查應用的增多,發現脛骨平臺骨折病人合併的韌帶損傷發生率,比以前認爲的要高。暴力大小不僅決定骨折粉碎程度,亦決定骨折移位的程度。另外,常常合併軟組織損傷,譬如外側平臺骨折常合併MCL或ACL,損傷,而內側平臺骨折常合併LCL或交叉韌帶或腓總神經血管損傷。劈裂骨折是剪式應力所致,應與邊緣撕脫骨折和壓縮骨折相鑑別,後者常合併膝關骨折脫位,導致重度不穩定

10 脛骨平臺骨折的臨牀表現

脛骨平臺骨折膝關節腫脹疼痛活動障礙,因系關節骨折,均有關節內積血,應注意詢問受傷史,是外翻或內翻損傷注意檢查有無側副韌帶損傷關節穩定檢查常受到疼痛肌肉緊張的限制,特別是在雙髁粉碎骨折者。在單髁骨折者,其側副韌帶損傷在對側,該側副韌帶壓痛點,即爲其損傷的部位,在斷裂者,側方穩定性試驗爲陽性,清晰的膝正側位X線片,可顯示骨折情況,特別對於無移位骨折

Hohl根據805例做了簡單分類:無移位骨折及移位骨折,前者佔24%,後者又分爲局部壓陷,向中心壓陷及劈裂骨折各佔26%,全壓縮11%,劈裂3%,粉碎10%。

Schatzker將脛骨平臺骨折分爲6型(圖1)。

Ⅰ型:外側平臺的單純楔形骨折或劈裂骨折

Ⅱ型:外側平臺的劈裂壓縮性骨折

Ⅲ型:外側平臺單純壓縮性骨折

Ⅳ型:內側平臺骨折。其可以是劈裂性或劈裂壓縮性。

Ⅴ型:包括內側平臺與外側平臺劈裂的雙髁骨折

Ⅵ型:同時有關節面骨折和幹骺端骨折脛骨髁部與骨幹分離,即所謂的骨幹-幹骺端分離,通常患者有相當嚴重的關節破壞、粉碎、壓縮及髁移位。

11 脛骨平臺骨折的併發症

11.1 畸形癒合  

脛骨平臺主要由松質骨構成,周圍有軟組織附着,具有良好的血液供給及成骨能力骨折容易癒合,但由於過早負重,致脛骨內髁或外髁的塌陷;內固定不牢靠,粉碎骨折有缺損,未充分植骨造成畸形癒合,當膝內翻>5°,外翻>15°,脛骨平臺骨折患者行走時疼痛,應即時矯正手術,如脛骨結節下3cm做倒V形截骨術。

11.2 創傷後關節炎 

脛骨平臺骨折創傷性關節炎發生率仍不十分清楚。但已有多位學者證實,關節面不平滑和關節穩定可導致創傷後關節炎。青壯年骨折後出現退行性關節炎,並不是人工全膝關置換理想適應證。若關節炎侷限於內側室或外側室,可用截骨矯形來矯正;若是兩個室或3個室的嚴重關節炎,則需行關節融合或人工關節置換術。在決定是否手術治療時,年齡、膝關活動範圍及是否有感染等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11.3 膝關節僵硬 

脛骨平臺骨折膝關活動受限比較常見。這種難治的併發症,是由於伸膝裝置受損、原始創傷關節面受損以及爲內固定手術而做的軟組織暴露所致。術後的制動使上述因素進一步惡化,一般制動時間超過3~4周,常可造成某種程度的關節永久僵硬。

12 輔助檢查

膝關節正側位X線片,可顯示骨折及類型。判定不清者,可行CT或MRI檢查。

13 脛骨平臺骨折的診斷

一般均無困難,關鍵是對脛骨平臺骨折的認識。

13.1 詢問傷情 

詢問傷情,包括受傷原因、時間、地點、受傷時身體姿勢及何部先着地,如有創口或出血,還應詢問創口處理經過,是否用過止血帶及上止血帶時間。

13.2 全面體檢 

注意有無休克、軟組織傷、出血檢查創口大小形狀、深度及污染情況。有無骨端外露,有無神經血管、顱腦、內臟損傷及其他部位的骨折。對嚴重傷員必須快速進行。

對伴有韌帶損傷脛骨平臺骨折患者需仔細檢查,必要時術中同事予以探查判定之。其伴發率佔5%左右(收治運動傷多的醫院亦可高達10%以上)並注意有無膕動脈、腓總神經等伴發傷。

13.3 X線檢查 

除正、側位X線攝片外,尚應根據傷情拍攝特殊體位相,如開口位(上頸椎損傷)、動力性側位頸椎)、軸位(舟狀骨、跟骨等)和切線位(髕骨)等。對斷定不清,複雜的骨盆骨折或疑有椎管內骨折者,尚應酌情行體層片或CT檢查。個別疑伴有韌帶損傷者,也可酌情選用MRI檢查。

年輕醫師X線平片經驗不足時,易忽視X線平片上已存在的骨折線或平臺被壓縮徵,應注意

14 脛骨平臺骨折的治療

脛骨平臺骨折的治療以恢復關節面的平整和韌帶的完整性,保持膝關活動爲目的。

14.1 非手術治療

14.1.1 (1)適應

脛骨平臺骨折無移位或者骨折塌陷<2mm,劈裂移位<5mm,粉碎骨折或不易手術切開復位骨折

14.1.2 (2)牽引方法

跟骨牽引,重量3~3.5kg,並做關節穿刺,抽吸關節血腫,牽引期4~6周。依靠牽引力使膝關韌帶關節緊張,間接牽拉整復部分骨折移位,糾膝內翻或外翻成角,在牽引期間積極鍛鍊膝關活動,能使膝屈曲活動達90°,並使關節塑型。

14.1.3 (3)關節鏡下輔助復位及固定

關節鏡下輔助復位及固定技術正在開始使用,關節下手術的軟組織損傷少,提供較好關節面顯露,並能診斷及治療併發的半月板損傷。首先將患肢置於股部固定架上,上氣止血帶,關節鏡入口位於膝關節前外側,並在膝關節間隙上方約2cm處,然後灌洗膝關節,抽出關節內積血,去除遊離骨及軟骨碎片,如果外側半月板嵌入骨折部位,可用鉤將其鉤出,半月板撕裂通常可修復評估骨折塊塌陷及劈裂情況。對劈裂骨折採用大巾鉗向關節中部擠壓劈裂骨折片,將之復位,待關節鏡下證實復位滿意後,經皮擰入6.5mm松質骨螺絲釘固定。塌陷骨折,在其下方開一骨窗,插入克氏針入骨塊內,然後通過帶套管的擠壓器打入,將其抬高,待關節鏡觀察復位滿意後,拔除克氏針及套管擠壓器,所形成骨腔用自體骨及骨水泥充填,最後經皮擰入6.5mm松質骨螺絲釘。術後早期開始CPM被動活動鍛鍊功能

14.2 手術治療

14.2.1 (1)適應

脛骨平臺骨折關節面塌陷超過2mm,側向移位超過5mm;合併有膝關節韌帶損傷及有膝內翻膝外翻超過5°。

14.2.2 (2)手術入路

外側或內側平臺骨折用相應的前外側或前內側縱向入路,內外兩側平臺骨折用前正中或Y形切口;儘量減少皮下組織分離,以免影響皮瓣血運;儘量保護半月板,對塌陷骨折,劈裂骨折,雙髁骨折,在半月板下方分離;對內、外兩側平臺骨折,必要時行髕腱切斷或脛骨結節截骨,以顯露關節面

14.2.3 (3)外側平臺骨折顯露

外側顯露自膝外側副韌帶前開始,沿關節線向前內做切口,經髕腱外緣處拐向下達脛骨粗隆外緣。切開後,將脛前肌起點骨膜下向下外翻開,顯露脛骨上外側及外髁。沿半月板下切開關節囊,向上牽開之,探查脛骨外側平臺,關節面

14.2.4 (4)內側平臺骨折顯露

膝內側,自膝關節線上1cm側副韌帶後起,向下前達脛骨粗隆內緣做弧形切口,切開皮膚、皮下,分開鵝足腱。骨膜下顯露脛骨內髁骨折線,關節的顯露方法骨折塊復位,同外側顯露。

14.2.5 (5)兩側平臺骨折顯露

膝前Y形切口,向上翻髕腱顯露雙髁。沿膝前關節線做橫弧向下的切口切口兩端在側副韌帶前,再於此切口中點向下做縱切口,使之成Y形,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同前法,骨膜下顯露脛骨內外髁及脛骨結節,將髕腱止點連同脛骨塊鑿下,將其向上翻開,半月板下方橫切開關節囊,前角止點可以切開,但前交叉韌帶止點必須保留於原位,將半月板向上牽開,則脛骨內外關節面骨折移位情況完全顯露,探查脛骨平臺下陷情況,復位骨折,也可用膝正中縱切口及髕腱Z形切開延長方法

14.2.6 (6)脛骨平臺骨折內固定

14.2.6.1 ①劈裂骨折(Ⅰ型)

單純劈裂骨折若無明顯移位,採用下肢石膏託固定4—6周。移位明顯者,應切開復位,松質骨螺釘內固定或支撐鋼板固定,以保持關節面的平滑或恢復側副韌帶張力的目的。

先整復骨折遠端,再做由後向前上推擠整復骨折近端,用克氏針暫固定,骨折近端用拉力松質骨螺釘沿平臺關節面軟骨下至內側皮質固定,骨折遠端,可用拉力皮質骨螺釘穿內側皮質骨固定(圖2)。

14.2.6.2 ②塌陷骨折(Ⅱ型)

脛骨髁中央的塌陷骨折,由於不是重要負重區,在1cm以內的塌陷,只需用下肢石膏固定4—6周,即可開始功能訓練,若骨折塊塌陷超過1cm或有膝關節不穩定者,應行手術切開復位,橇起骨折塊,在骨折塊下植骨,石膏固定4—6周。

脛骨上端的前外側皮質骨,用骨鑿形成骨洞,用骨衝擊器,由骨孔插入,向上至塌陷骨折片下面,抬起骨折塊,在塌陷區空腔植骨,可不用內固定或用一枚松質骨螺絲釘由外向內,沿塌陷骨塊的軟骨下皮質骨固定(圖3)。

14.2.6.3 ③劈裂塌陷型骨折(Ⅲ型)

先將劈裂骨折向外翻轉,顯露塌陷骨折片,用骨膜起子抬起塌陷骨折片復位,塌陷空腔植骨,再將劈裂骨折復位,用兩枚螺絲釘固定,對老年骨質疏鬆者亦可用L形和T形的支撐鋼板固定(圖4)。

14.2.6.4 內外髁的T形和Y形骨折(Ⅳ型)

復位操作方法用整復一側平臺劈裂,塌陷及劈裂塌陷折片相似,但先整復較重移位側平臺的主要的骨折面,後整復較輕移位側平臺的主要骨折片及其他較大的碎骨片,儘可能恢復平整的平臺關節面。在移位重側用T形和L形鋼板固定,移位輕的一側用短鋼板固定(圖5)。

14.2.7 (7)用外固定架治療複雜脛骨平臺骨折

使用外固定架治療複雜的脛骨平臺骨折,能較好維持關節復位及軸向對線,並允許早期治療,但其條件必須施以有限的手術,如塌陷骨折開骨窗行植骨墊高;劈裂骨折行空心螺絲釘固定,使關節面平整,才能進一步使用外固定架,另外外固定架的針必須儘量在關節面下1.5cm的關節囊外,以免置針感染進入關節

14.2.8 (8)合併韌帶損傷的平臺骨折治療

脛骨平臺骨折併發側韌帶損傷,如果未予治療,儘管脛骨平臺骨折癒合良好,仍可出現關節不穩且晚期結果較差。Bennett和Browner報道,骨折合併半月板損傷爲20%,20%有側副韌帶損傷,10%有前交叉韌帶損傷,3%有外側韌帶損傷,3%有腓總神經損傷。內側副韌帶損傷最常見於脛骨平臺Ⅱ型骨折,而半月板損傷常見Ⅳ型骨折,如果脛骨髁間隆突骨折並移位,可通過骨性隧道將其用鋼絲固定,前交叉韌帶中部斷裂給予縫合,半月板完全斷裂給予切除,邊緣遊離,行縫合。

無移位的脛骨內側不平臺骨折只需石膏固定4—6周即可進行功能訓練,伴有骨折塌陷者,合併交叉韌帶損傷者,應切開復位,恢復平臺的平整及交叉韌帶張力,或重建交叉韌帶骨折塊復位後遺留的間隙。應植骨充填,術後用石膏固定4—6周。

14.3 注意事項

(1)雲南白藥膠囊接骨片藥物可以服用,服用1-2個月不會有明顯的副作用。飲食一定要忌喫公雞鯉魚,酸筍,牛肉和姜,

(2)原則是儘可能獲得解剖復位,早期鍛鍊膝關節。

①單純的無移位、或輕度移位骨折:處理好關節血腫後,超關節中醫夾板或超關節石膏固定,約4-6周。

②單純的有移位骨折,可在整復後打骨牽引,這也要在指導下早期鍛鍊,恢復關節活動功能

③不是單純的骨折,如伴有:腓骨頭或頸部壓縮性骨折半月板撕裂、內側副韌帶以及前交叉韌帶撕裂者一般是建議手術。

④要強調的是術後的早期鍛鍊,非手術治療後也要早期鍛鍊,缺乏早期鍛鍊可能引起膝關節的粘連。具體情況具體對待,專業醫生都會指導。

(3)骨折初期治療一般30天左右就可以癒合牢固恢復正常。韌帶斷裂拉傷,需要外敷用藥30天左右可以修復關節彎曲自然可以恢復正常。

15 預後

脛骨平臺骨折經手術治療後,一般預後尚可。

16 脛骨平臺骨折的預防

脛骨平臺骨折無特殊預防方式,儘量避免外傷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