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直腸癌規範化診治指南(試行)

法規文件 診治指南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jié zhí cháng ái guī fàn huà zhěn zhì zhǐ nán (shì xíng )

2 一、範圍

本指南規定結直腸癌的規範化診治流程、診斷依據、診斷、鑑別診斷、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案。

本指南適用於具備相應資質的市、縣級常見腫瘤規範化診療試點醫院及其醫務人員對結直腸癌的診斷和治療。

3 二、術語和定義

直腸系膜:指的是在中下段直腸的後方和兩側包裹着的直腸的、形成半圓1.5~2.0cm厚的結締組織,內含有動脈靜脈淋巴組織及大量脂肪組織,上自第3骶椎前方,下達盆膈

4 三、縮略語

下列縮略語適用於本指南

TME:(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全直腸系膜切除術

CEA:(cancinoembryonic antigen)癌胚抗原


5 四、規範化診斷流程

6 五、結腸癌治療流程

7 六、診斷依據

(一)高危人羣

便血、便頻、大便帶粘液、腹痛腸道症狀的人羣;大腸癌高發區的中老年人大腸腺瘤患者;有大腸癌病史者;大腸癌患者的家庭成員;家族性大腸腺瘤病;潰瘍性結腸炎Crohn病;有盆腔放射治療史者。

(二)臨牀表現及體徵。

臨牀表現出現的頻度右側結腸癌依次以腹部腫塊腹痛貧血最爲多見。左側結腸癌依次以便血腹痛及便頻最爲多見。直腸癌依次以便血、便頻及大便變形多見。

1.右側結腸癌

臨牀上常表現爲原因不明的貧血乏力消瘦、低熱等。早期偶有腹部隱痛不適,後期在60%~70%病人中右側腹部可捫及一質硬腫塊

2.左側結腸癌

早期臨牀上可表現爲排便習慣改變,可出現便頻、便祕或便頻與便祕交替。腫瘤生長致管腔狹窄甚至完全阻塞,可引起腸梗阻表現,約10%的患者可表現爲急性腸梗阻或慢性腸梗阻症狀

3.直腸刺激症狀

便頻、裏急後重肛門下墜、便不盡感,肛門痛等。大便表面帶血和/或粘液,嚴重時有膿血便

4.直腸指診

凡遇到患者便血直腸刺激症狀大便變形症狀均應行直腸指診,檢查是動作要輕柔,切忌粗暴,要注意有無腫物觸及,腫瘤肛門距離、大小硬度活動度、粘膜是否光滑、有無壓痛及與周圍組織關係、是否侵犯骶前組織,如果腫瘤位於前壁,男性必須明確與前列腺關係,女性患者需做陰道指診,查明是否侵犯陰道後壁。指診檢查完畢應觀察指套有無血跡。

(三)輔助檢查

1.纖維結腸鏡檢查

是診斷結腸癌最有效、最安全、最可靠的檢查方法纖維結腸鏡檢查可直接觀察病竈,同時採取活體組織做病理診斷。取活檢時需注意取材部位,作多點取材。如果活檢陰性臨牀考慮爲腫瘤患者,應重複取材以免漏診。

2.X線檢查

氣鋇雙重對比造影X線攝片檢查是診斷結腸癌常用而有效的方法。它能過提供結腸癌病變部位、大小形態及類型。結腸癌的鋇灌腸表現與癌的大體形態有關,主要表現爲病變區結腸袋消失,充盈缺損,管腔狹窄,粘膜紊亂及破壞,潰瘍形成,腸壁僵硬,病變多侷限,與正常腸管分界清楚。隆起型多見於盲腸,主要表現爲充盈缺損及軟組織腫塊,成分葉狀或菜花狀表面不規則。潰瘍型表現爲不規則充盈缺損及腔內龕影,周圍粘膜皺襞紊亂,不規則破壞。浸潤型癌多見於左側結腸,腸管呈向心性或偏心性狹窄,腸壁增厚,由於腫瘤生長平衡,狹窄而高低不平。

3.B型超聲檢查

結腸癌時腹部B型長生掃描對判斷肝臟有無轉移有一定價值,故應列爲術前常規檢查的內容之一。

4.CT掃描檢查

盆腔CT檢查應爲常規檢查項目,對於術前瞭解肝內有無轉移,腹主動脈淋巴結是否腫大,癌腫對周圍結構器官有無浸潤判斷手術切除的可能性和危險性等指導術前選擇合理的治療方案提供較可靠依據。

5.胸部X線檢查

應包括胸部正位和側位片,排除肺轉移

6.實驗室檢查

(1)大便潛血檢查:此種方法簡便易行,可作爲結腸癌普查初篩方法和診斷的輔助檢查,應連續3次檢查爲宜,對於陽性可疑患者進一步作纖維結腸鏡檢查。(2)血清腫瘤標誌物血清CEA水平與病變範圍呈正相關,有一定的假陽性假陰性,不適合作爲普查及早期診斷,但對估計預後,監測療效及復發有一定的幫助。

8 七、結直腸癌分類和分期

(一)結直腸腫瘤組織學分類

WHO 結腸直腸腫瘤組織學分類(2000)

上皮性腫瘤

腺瘤                                          8140/0

管狀                                      8211/0

絨毛狀                                    8261/0

管絨毛狀                                  8263/0

鋸齒狀                                    8213/0

上皮內腫瘤(不典型性)

和慢性炎性疾病相關

低級別腺上皮內腫瘤

高級別腺上皮內腫瘤

腺癌                                        8140/3

黏液腺癌                                    8480/3

印戒細胞癌                                  8490/3

細胞癌                                    8041/3

鱗狀細胞癌                                  8070/3

腺鱗癌                                      8560/3

髓樣癌                                      8510/3

未分化癌                                    8020/3

類癌 (高分化內分泌腫瘤)                     8240/3

EC細胞,5-羥色胺生成性腫瘤                  8241/3

L細胞胰高血糖素樣肽和PP/PYY生成性腫瘤

其他

混合性類癌-腺癌                               8244/3

其他

非上皮性腫瘤

脂肪瘤                                      8850/3

平滑肌瘤                                    8890/3

胃腸間質瘤                                  8936/1

平滑肌肉瘤                                  8890/3

血管肉瘤                                    9120/3

Kaposi肉瘤                                  9140/3

惡性黑色素瘤                                8720/3

其它

惡性淋巴瘤

邊緣區B細胞淋巴瘤,MALT型                  9699/3

細胞淋巴瘤                                 9673/3

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                           9680/3

Burkitt淋巴瘤                                9687/3

Burkitt樣/不典型Burkitt淋巴瘤               9687/3

其它

繼發性腫瘤

 

息肉

增生性(化生性)

Peutz-Jeghers

Juvenile

 

(二) 結直腸癌的分期。

1.Dukes分期

1932年提出的直腸癌Dukes分期由於簡單易行且對預後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因此目前仍被應用。

直腸癌Dukes分期:Dukes A期:腫瘤侷限於腸壁內;Dukes B期:腫瘤侵犯至腸壁外;Dukes C期:有區域淋巴結轉移,無論侵犯深度。

2.TNM分期

AJCC提出的TNM分類和分期系統結直腸癌的預後有更好的預示意義。

TNM分期(AJCC, 2002)

原發腫瘤(T)分期
Tx: 原發腫瘤無法評估
T0: 沒有原發腫瘤的證據;
Tis: 原位癌:上皮內癌或粘膜內癌未穿透粘膜肌層而達粘膜下層;
T1: 腫瘤侵及粘膜下層;
T2: 腫瘤侵及腸壁固有肌層;
T3: 腫瘤侵透固有肌層並侵達漿膜下,或原發病竈位於無漿膜層的結腸直腸時、腫瘤已侵達結腸旁或直腸組織;T4:腫瘤穿透腹膜或直接侵入其他臟器* 。
(注:* 如腫瘤和其他臟器(包括其他結腸直腸段)發生粘連爲T4;如粘連處鏡下檢查未發現腫瘤細胞爲pT3;血管(vascular)和淋巴管(lymphatic)侵潤可使用V和L註明)淋巴結轉移(N)分期
Nx: 區域淋巴結無法評估
N0: 區域淋巴結轉移
N1: 1~3個區域淋巴結轉移
N2: ≥4個區域淋巴結轉移
遠處轉移(M)分期
M0: 無遠處轉移
M1: 有遠處轉移

分期

TNM

Dukes 分期

0期

Tis N0 M0

I期

T1 N0 M0

A

T2 N0 M0

A

IIA期

T3 N0 M0

B

IIB期

T4 N0 M0

B

IIIA期

T1-T2 N1 M0

C

IIIB期

T3-T4 N1M0

C

IIIC期

T任何N2 M0

C

IV期

T任何N任何M1

9 八、診斷和鑑別診斷

凡40歲以上有以下任一表現的人羣:Ⅰ級親屬有結直腸癌史者;有癌症史或腸道腺瘤息肉史;大便隱血實驗陽性者;以下五種表現具兩項以上者:粘液血便慢性腹瀉、慢性便祕慢性闌尾炎史及精神創傷史。

對此人羣行纖維結腸鏡檢查或氣鋇雙重對比灌腸造影X線攝片檢查可明確診斷。

鑑別診斷:盲腸癌與升結腸癌易被誤診慢性闌尾炎闌尾包塊、上消化道出血缺鐵性貧血等。肝曲結腸癌或右側份橫結腸癌可引起右上腹不適、痛,常被誤診膽石症,左半結腸癌易被誤診爲慢性結腸炎、慢性菌痢、血吸蟲病便祕、痔等。

對於有便血、便頻、便細、粘液便等症狀患者予以高度警惕,必須進一步檢查排除直腸癌的可能性。應進行有步驟地進行各項檢查。通過直腸指診、內鏡檢查及病理檢查可明確診斷。

在臨牀中對於擬診內痔息肉腸炎及慢性痢疾患者,應常規行直腸指診,除外直腸癌後,方可按以上疾病治療。

10 九、手術治療

治療原則:臨牀上一般應採取以手術爲主的綜合治療原則。根據病人的全身狀況和各個臟器功能狀況、腫瘤的位置、腫瘤的臨牀分期、病理類型及生物學行爲等決定治療措施。要合理地應用現有的治療手段,以期最大程度地根治腫瘤、最大程度地保護臟器功能和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結直腸癌的治療主要有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及靶向治療。

(一)手術治療適應症。

1.全身狀態和各臟器功能可耐受手術。

2.腫瘤侷限於腸壁或侵犯周圍臟器,但可以整塊切除,區域淋巴結能完整清掃。

3.已有遠處轉移,如肝轉移卵巢轉移、肺轉移等,但可全部切除,可酌情同期或分期切除轉移竈。

4.廣泛侵襲或遠處轉移,但伴有梗阻、大出血穿孔症狀應選擇姑息性手術。

(二)手術治療禁忌症

1.全身狀態和各臟器功能不能耐受手術和麻醉

2.廣泛遠處轉移和外侵,無法完整切除,無梗阻、穿孔、大出血等嚴重併發症。

(三)外科治療方法的選擇。

1.結腸癌根治性手術應將原發性病竈與所屬引流區淋巴結作整塊切除。爲了減少及防止腫瘤復發:(1)手術切緣應保證足夠的無腫瘤侵犯安全範圍,切除腫瘤兩側包括足夠的正常腸段。如果腫瘤侵犯周圍組織器官需要一併切除,還要保證切緣足夠而且同時清除所屬區域淋巴結。切除腫瘤兩側5~10cm正常腸管已足夠,然而爲了清除可能轉移的區域腸壁上、結腸淋巴結,以及清除系膜根部引流區域淋巴結需結紮主幹血管,切除腸段範圍亦根據結紮血管後的血流而定;(2)完全清除引流區域淋巴結;(3)避免擠壓腫瘤;(4)防止腸腔內播散。

2.梗阻性結腸癌的手術處理原則

(1)右側結腸癌併發急性梗阻時應儘量爭取作右半結腸一期吻合術。(2)對右側結腸癌局部確已無法切除時,可選作末端迴腸與橫結腸側側吻合術(內轉流術);(3)左側結腸癌引起的急性梗阻在條件許可時應儘量一期切除。(4)對腫瘤無法切除的左側結腸癌可選作內轉流術或橫結腸造口術。直腸癌的治療原則:手術切除是直腸癌的主要治療方法,術前同步放化療可降低腫瘤分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局部複發率和提高保肛率。

3.直腸癌局部切除手術指徵(嚴格把握)

(1)腫瘤佔據腸腔小於30%

(2)腫瘤直徑<3cm

(3)T1病變

(4)無血管淋巴管浸潤神經浸潤

(5)高~中分化

(6)治療前無淋巴結腫大的影像學證據(腔內超聲和MRI)

後病理如果爲T2或者T1伴有切緣陽性血管淋巴管侵潤、分化差則應經腹切除。

4.經腹直腸癌根治性切除術

直腸系膜切除術(TME)爲中低位直腸癌手術的“金標準”。是指在直視下銳性解剖筋膜髒層和壁層間的特定間隙,完整切除髒層筋膜內的全部組織,包括直腸系膜內的血管淋巴管結構脂肪組織直腸系膜筋膜,保留自主神經功能。切除腫瘤下緣以下4~5cm的直腸系膜或達盆膈,下段直腸癌(距離肛緣小於5cm)切除腫瘤遠端腸管至少2cm。

11 十、轉移竈的處理

轉移:完整切除必需考慮到腫瘤範圍和解剖學上的可行性,剩餘肝臟必需能夠維持足夠功能。達不到R0切除的減瘤手術不做推薦。無肝外不可切除病竈。新輔助治療後不可切除的病竈可以重新評價切除可行性。轉移瘤的所有原始部位需能被切除。肝切除是結直腸可切除肝轉移瘤的一種治療方法。當所有已知病竈均可用消融處理時方可考慮應用消融技術。孤立肝轉移留的預後由於多發肝轉移。全身化療無效或化療期間肝轉移進展,可行肝動脈灌注化療及化療栓塞術治療,不應常規應用。原發竈必需能根治性切除。某些患者可以考慮多次切除。

轉移:完整切除必須考慮到腫瘤範圍和解剖部位,肺切除後必須能夠維持足夠功能。有肺外可切除病竈並不妨礙肺轉移留的切除。原發竈必須能根治性切除,某些患者可考慮多次切除。

12 十一、結直腸癌的放射治療(不具備放療條件轉上級醫院)

(一)放射治療適應症。

對於可手術切除結腸癌,術前術後輔助放療無意義。放療用於結腸癌僅限於以下情況:

1.局部腫瘤外侵固定無法手術;

2.術中局部腫瘤外侵明顯,手術無法切淨予以銀夾標記;

3.晚期結腸癌骨或其他部位轉移引起疼痛時姑息止痛治療;

4.如果術中發現腫瘤無法手術切除或無法手術切淨時,也可考慮術中局部照射再配合術後放療;

5.除晚期結腸癌姑息止痛治療之外,結腸癌的放療應當基於5-Fu之上的同步化放療。

(二)直腸癌的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主要用於可手術直腸癌術前術後輔助治療,不可手術的局部晚期直腸癌綜合治療,以及晚期直腸癌的姑息減症治療

1.直腸癌放療使用原則

(1)採用5-氟尿嘧啶基礎之上的同步化放療;

(2)放療可採用三維適形放療或常規照射技術;

(3)術後輔助治療病例在術後4周,身體基本恢復後進行;

(4)術前放化療病例應在取得病理證實後進行。

2.直腸癌分期治療模式

(1)I期(T1-2N0M0)經肛切除術後,如果爲T1存在高風險因素(分化差、脈管淋巴管受侵、切緣陽性)或T2病例應給予術後同步化放療。

(2)II、III期(T3-4N0M0,T1-4N1-2M0),術前同步放化療或術後同步放化療都是該部分患者的標準治療。

(3)T4或N2病例術前同步放化療對提高手術切除率和局部控制率更有優勢,低位直腸癌通過術前同步放化療能提高保肛率。

(4)IV期(T1-4N0-2M1),可手術切除的晚期直腸癌(侷限於肝或肺的轉移竈以及盆腔原發竈可手術切除),如果病理分期爲T3-4N1-2M1,建議術後輔助化療後行盆腔同步化放療。

(5)術後局部復發可再次手術切除病例,如果再分期爲II、III期(T3-4N0M0,T1-4N1-2M0),且既往未曾接受放療,建議術後同步化放療不能手術切除的、復發無法手術切除的、或高齡、合併嚴重併發症無法手術的直腸癌,進行同步放化療,可以緩解症狀,提高生存質量並延長生存時間,部分病例可轉爲可手術切除。

(6)如果術中發現腫瘤無法手術切除或無法手術切淨時,可考慮術中局部照射再配合術後同步化放療。

(7)骨或其他部位轉移竈引起疼痛,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時,如果病人身體狀況允許,可考慮局部放療以減輕病人症狀,改善生活質量

13 十二、內科治療

(一)輔助化療。

1.輔助化療的適應

III期結腸癌術後應行輔助化療。輔助化療可使III期結腸癌患者術後的總生存提高10%-15%。II期結腸癌的術後輔助治療尚無肯定的結論,一般認爲輔助治療對生存率的提高小於5%。對具有以下預後不良因素的高危II期結腸癌患者應推薦術後輔助化療,包括T4(IIB期)、組織學分級3或4級、脈管瘤栓、術前腸梗阻穿孔淋巴結檢出數目<12個或切緣不淨。

II及III期直腸癌術後均推薦輔助化療。

2.輔助化療方案

5-FU/CF;

希羅達單藥;

奧沙利鉑+5-FU/CF;

不推薦伊立替康作爲結直腸癌術後的輔助治療。

3.輔助化療的時間

目前推薦結直腸癌術後輔助化療的時間爲6個月。

(二)轉移結直腸癌的全身化療。

化療可以延長轉移結直腸癌患者的生存時間,提高生活質量,並可使部分無法手術切除的轉移竈轉變爲可手術切除。

結直腸癌化療最常用的藥物包括氟尿嘧啶化合物5-氟尿嘧啶和卡培他濱)、奧沙利鉑和伊立替康。氟尿嘧啶藥物往往與奧沙利鉑或伊立替康組成聯合方案應用。奧沙利鉑和伊立替康治療轉移結直腸癌的療效相近,與氟尿嘧啶聯合的有效率30%-50%。但兩者的不良反應不同,奧沙利鉑劑量限制性毒性是外周神經毒性,而伊立替康的劑量限制性毒性是遲發性腹瀉中性粒細胞減少。

對於一般狀況良好(ECOG 0-1)的患者,一線化療可選擇奧沙利鉑或伊立替康聯合氟尿嘧啶藥物。二線化療可選擇一線未用過的恰當藥物。對於ECOG評分爲2的患者,可採用5-FU或希羅達單藥化療。對於一般情況較差(ECOG評分≥3)者可積極給與最佳支持治療(BSC),包括緩解疼痛營養支持等。

十三、隨訪

應該對治療後的結直腸癌病人進行定期的複查和隨訪。術後前2年內每3個月複查1次,以後每6個月1次,共5年,進行詳細問診體格檢查肝臟B 超及CEA等腫瘤標誌物檢測。高危復發病人可考慮每年1次胸腹盆CT檢查(共3年)。術後1年內結腸鏡檢查,若無異常,每3年時再複查1次;如果術前因腫瘤梗阻無法行全結腸鏡檢查,術後3~6個月結腸鏡檢查。低位前切除者5年內每6個月進行1次直腸檢查

14 附錄A 結直腸癌手術後病理描述記錄

小腸/ 結腸/ 直腸

切除    腸一段,總長    釐米,距一側切緣    釐米,距另一側切緣   釐米處見   型(包括外觀描寫)腫物(單發/多發數目/家族性息肉需要記述平方釐米息肉數目):大小--×--×--釐米,切面性狀   ; 浸潤深度至    。腫物旁或腫物周圍腸管粘膜/肌壁內檢查所見(息肉/腺瘤/潰瘍性結腸炎/必要的陰性所見)。腸壁找到淋巴結(數/多/十餘/數十餘)枚,直徑    至    釐米;腸繫膜找到淋巴結(數/多/十餘/數十餘)枚,直徑    至    釐米;腸繫膜根部(臨牀系線處)是否找到腫大淋巴結

②右半結腸

右半結腸切除標本結腸長  釐米,迴腸長  釐米,於(結腸/回盲部)距結腸切緣    釐米,距迴腸切緣   釐米,見   型(包括外觀描寫)腫物,大小--×--×--釐米,切面性狀   ; 浸潤深度至    。腫物累及/未累及迴盲瓣和闌尾根部。腫物旁或腫物周圍腸管粘膜/肌壁內所見(息肉/腺瘤/潰瘍性結腸炎/必要的陰性所見)。闌尾長  釐米,直徑  釐米,切面性狀。腸壁找到淋巴結(數/多/十餘/數十餘)枚,直徑    至    釐米;腸繫膜找到淋巴結(數/多/十餘/數十餘)枚,直徑    至    釐米。

③Miles手術/ 直腸

切除腸管總長    釐米,肛管長   釐米,距上切緣     釐米,距齒狀線    釐米處見    型(包括外觀描寫)腫物:大小---×---×---釐米,浸潤深度至     ,是否侵及齒狀線,切面性狀。腫物周圍腸管粘膜/肌壁內檢查所見(息肉/腺瘤/必要的陰性所見)。腸壁找到淋巴結(數/多/十餘/數十餘)枚,直徑    至    釐米;腸繫膜找到淋巴結(數/多/十餘/數十餘)枚,直徑    至    釐米。肛管皮膚情況。

15 附錄B 結直腸癌病理診斷報告內容

1.     腫瘤

(1)  組織分型

(2)  組織分級

(3)  浸潤深度

(4)  脈管浸潤

(5)  神經周圍浸潤

(6)  腫瘤淋巴組織反應

(7)  腸周膿腫形成

2.     切緣

(1)            近端

(2)            遠端

(3)            基底切緣(直腸

3.     其他病理所見

4.     區域淋巴結(腸壁,腸繫膜,系膜根部)

(1)            總數

(2)            受累的數目

5.     遠處轉移

6.     其他組織/器官

7.     特殊的輔助檢查結果(組織化學染色,免疫組化染色等)

8.     有困難的病理提交上級醫院會診(提供原始病理報告以覈對送檢切片的正確減少誤差,提供充分的病變切片或蠟塊,以及術中所見等)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