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假性高血壓(pseudohypertension)是指用普通袖帶測壓法所測血壓值高於經動脈穿刺直接測的血壓值。1974年Taguchi和Sumangool發現一例82歲男性患者使用汞柱式血壓計因血壓過高而無法測得,經動脈內直接測壓其收縮壓爲(SBP)130mmHg,舒張壓(DBP)75mmHg,經動脈造影顯示,患者存在肱動脈嚴重鈣化可影響袖帶壓力的正常壓迫,使其血壓值升高,故提出假性高血壓的概念。
假性高血壓多見於老年人、尿毒症、糖尿病、嚴重動脈硬化的患者,當高血壓患者出現降壓藥物治療無效、及長期高血壓或嚴重高血壓而缺乏靶器官損害時,要高度懷疑假性高血壓。
8 流行病學
關於假性高血壓的流行病學,目前國內尚未見報道,國外除一些個案外,真正較大規模的流行病學調查也未見報道,一些報告又由於研究對象、檢查方法及診斷標準不同,各組之間尚不能比較其發生率,因此,假性高血壓的流行病學目前仍不明確。但假性高血壓多見於老年人,且發生率隨着年齡的增長而增加。
Vardan等對26例老年收縮期高血壓患者袖帶和經動脈內測壓的對比分析,發現袖帶舒張壓比動脈內直接測舒張壓平均高17.8mmHg,故將假性高血壓定義爲袖帶舒張壓比經動脈測舒張壓高10mmHg,其中70%的患者符合此標準。該研究中袖帶和經動脈測壓時收縮壓的壓差僅爲+2.6mmHg。
Spence等對40例舒張壓>100mmHg而無靶器官損害的高血壓患者進行了袖帶和動脈內直接測壓比較,年齡在62~84歲24例,29~59歲16例。發現40%患者的袖帶舒張壓比動脈內直接測壓高30mmHg,其中>60歲的24例患者中有12例,佔50%,<60歲的16例患者中有4例,佔25%。
Finnegan等曾報道非選擇性的55例老年高血壓患者中假性高血壓的發生率爲35%(袖帶舒張壓比經動脈測舒張壓高10mmHg)。
Kuwajima等對59名65歲以上的健康志願者進行了袖帶和動脈內直接測壓比較,只發現一名袖帶舒張壓比經動脈測舒張壓高10mmHg,認爲假性高血壓在非選擇性的老年人中發生率較低。
而Saul等曾報道100名31~80歲人羣中,以袖帶和動脈內直接測壓時收縮壓和舒張壓分別相差±10mmHg爲診斷標準,收縮期假性高血壓佔15%,舒張期假性高血壓佔23%。
近來在兒童以及其他系統疾病中也有類似病例報道,Narasiman發現1例患Williams綜合徵的5歲兒童存在假性高血壓,病理顯示動脈壁顯著增厚。Rosner等報道1例65歲瀰漫性硬皮病的男性患者,傳統袖帶測壓爲240/135mmHg,而動脈內血壓則爲107/52mmHg。
10 發病機制
10.1 生理和技術因素
直接測量上肢血壓和同時測量主動脈的血壓明顯不同。肘部和腕部的收縮壓較高而舒張壓較低。這種由近端至遠端進行性變化與波反射強度和時程有關。這種差異會因運動和硝酸甘油、硝普鈉引起血管舒張而增大,年齡和高血壓引起的動脈硬化會縮小這種差異。血液由大動脈進入小動脈平均壓降低。非直接測量指端血壓明顯低於肱動脈和橈動脈。將傳感器連接於盛有液體的插管,頂端置入動脈管壁測量血壓準確性的標準方法,但一些技術細節限制測量結果的準確性,如:傳感器的標準直徑、傳感器相對於心臟的準確位置,整個監控系統反映頻率的充分性和插管的開放情況。
柯氏法是臨牀中間接測量血壓的標準方法,在測量血壓時要注意一下技術細節:袖帶的長度;繫縛手臂的位置;壓力計的刻度;氣囊釋放的速度以及舒張壓的判定標準。許多研究者發現袖帶測壓會高估血壓值。SBP、DBP分別高出約5mmHg和5~10mmHg。DBP的偏差與血壓水平和年齡無關。
10.2 收縮性/舒張性假性高血壓形成的病理生理
是由於肱動脈內膜增厚、硬化,偶爾是包裹性纖維化,造成動脈壁“嚴重的緊扣性壓力”,引起相關的聽診讀數錯誤。
10.3 舒張性假性高血壓的發生機制
是由於袖帶壓力還未達到動脈內舒張壓時,柯氏音提前消失。這是由於柯氏音的產生和動脈壁“鬆弛擺動”有關,如果動脈壁硬度增加會減少機械刺激引起的這種擺動,那麼袖帶放氣時,在較高的壓
力下動脈壁擺動即會中止,從而造成聽診在舒張壓高於動脈內舒張壓。
10.4 袖帶充氣高血壓的發生原理
11 假性高血壓的臨牀表現
假性高血壓的臨牀表現是指用普通袖帶測壓所測血壓值高於經靜脈穿刺直接測得的血壓值。在臨牀上分爲三種臨牀類型:
11.1 收縮期/舒張期假性高血壓
在一項模擬動脈的血壓聽診研究中,Sacks等發現於動脈壁“嚴重的緊扣性壓力”相關的聽診讀數錯誤。動脈壁增厚1倍會造成約32mmHg的血壓測量錯誤,已得到了試驗模型的確定。
11.2 舒張期假性高血壓
通常認爲的舒張壓聽診標準是柯氏音消失,在舒張期假性高血壓中袖帶壓力還未達到動脈內舒張壓時,柯氏音就提前消失。假性高血壓在老年高血壓病人中常見,特別是與那些老年收縮期高血壓患者是相吻合的,這些病人的動脈順應性降低。
11.3 袖帶充氣高血壓
在狗和人的試驗中壓迫下肢可引起血壓升高。這種現象是由神經介導的與等長運動引起的血壓反應不同。在袖帶充氣時血壓上升,定義爲假性高血壓的一種,因其有相似的生理基礎。這種現象只在少數病人中出現但機制不明。
12 輔助檢查
12.1 Osler手法
袖帶法測壓時,當袖帶測壓超過患者收縮壓時,如能清楚捫到患者橈動脈或肱動脈,則爲Osler手法陽性,反之爲陰性。
Messerli報道另一組老年高血壓患者中,其用袖帶測量時收縮壓和舒張壓均高於經動脈測壓(SBP+15.8mmHg,DBP+16.4mmHg),這與Osler手法陰性的患者不同(SBP-3.0mmHg,DBP+5.3mmHg)。65%sler手法陽性的患者袖帶舒張壓比經動脈測壓高10mmHg。因此,提出0sler手法對於檢測假性高血壓有重要作用。但是近來有多個研究指出,Osler徵陽性在老年人中相當常見,且有隨年齡增加而增加的趨勢,Osler手法不是一個有效的檢測的方法。
12.2 自動次聲血壓探測儀
12.3 直接測壓法
採用導管插入動脈內直接測量動脈血壓,這是一種有創的檢查方法,不適合日常醫療工作和臨牀試驗,但卻是診斷假性高血壓得金指標。目前導管頂端有一個很小的探頭,可以直接插入肱動脈進行測量。
12.4 血管造影
13 假性高血壓的診斷
13.1 臨牀診斷思路
假性高血壓多見於老年、尿毒症、糖尿病、嚴重動脈硬化的患者,當高血壓患者出現降壓藥物治療無效、及長期高血壓或嚴重高血壓而缺乏靶器官損害時,要高度懷疑假性高血壓。
13.2 診斷標準
多數作者發現,柯氏法袖帶測量的收縮壓比動脈內直接測得的收縮壓低5mmHg,而舒張壓則高5~10mmHg。根據上述情況,建議診斷收縮期假性高血壓的標準爲袖帶測比直接動脈內測的收縮壓高10mmHg,而診斷舒張期假性高血壓的標準則爲袖帶測比動脈內測的舒張壓高15mmHg。
15 假性高血壓的治療
假性高血壓是一個重要的臨牀問題,在老年人中並不少見,若診療失誤有時會導致嚴重的後果。對那些袖帶測量血壓較高而與臨牀症狀、體徵、實驗室檢查明顯不符的病人要注意假性高血壓的診斷,特別是老年、脈壓較大的病人。支持假性高血壓的證據包括Osler徵陽性,造影示前臂動脈鈣化。
一些實驗室檢查對於診斷假性高血壓有幫助,如橈動脈示波器,指端數字血壓記錄儀檢查。一項研究提示,如果次聲血壓檢測儀和標準聽診測量的血壓舒張壓無差異,則可排除舒張性假性高血壓的診斷。最終診斷假性高血壓需要經動脈內測壓的同時進行袖帶測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