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概述
肩肱關節融合術用於肩部癱瘓畸形的治療。肩部運動主要有兩個部分:一是盂肱關節的運動,運動範圍佔全運動的2/3;二是肩胸運動,即肩胛骨與胸壁間的活動,其運動範圍佔1/3,當支配盂肱關節的肌肉麻痹,支配肩胛骨的肌肉如斜方肌、前鋸肌等功能尚正常時,可以採用肩關節融合術,利用肩胛骨在胸廓上的旋轉運動帶動上肢外展。手術相關解剖見下圖(圖3.25.1.3-1,3.25.1.3-2)。
9 手術步驟
9.1 1.切口
以肩峯爲中心,由前向後做倒U形切口(圖3.25.1.3-3)。
9.2 2.顯露關節
沿肩峯切除三角肌附麗部,並自內側縱行劈開三角肌,切除肩峯下滑囊及部分關節囊,顯露出肱骨頭軟骨面,關節盂及肩峯下面。
9.3 3.清除軟骨面
將肱骨頭和關節盂的軟骨面,肩峯下的關節囊以及結締樣組織清除乾淨。
9.4 4.做骨槽
在肱骨大結節內側鑿一約3cm深,基底寬約1cm的楔形骨槽。
9.5 5.切斷肩峯
剝離肩峯外側端骨膜,在距肩峯2.5cm處,將肩峯做部分切斷,造成不全骨折(圖3.25.1.3-4)。
9.6 6.外展固定
以肩峯平面爲標誌,保持肩關節外展位,一般對麻痹性病人,以外展60°,前屈20°,外旋15°爲宜,定位後用2根斯氏針穿過肱骨頭及肩胛盂進行交叉固定。
9.7 7.植骨
將肩峯下折,嵌入大結節部鑿好的楔形骨槽內,再把從骨槽鑿下的松質骨植入肩胛盂,肱骨頭及肩峯之間(圖3.25.1.3-5),不足時,可鑿下肱骨頭鄰近部分骨質補充。
9.8 8.縫合
10 術中注意要點
1.當提肩胛肌及前鋸肌肌力正常時,肩關節固定於外展位置於45°~55°,前屈及外旋各15°~25°。
2.如前鋸肌麻痹,則肩融合外展勿超過75°,因爲肩關節運動依賴提肩胛肌拉動肩峯,借胸鎖關節的活動,但總活動量不超過45°,如外展度數過大,則由於上臂重力關係使肩胛下垂,牽拉斜方肌,使其力量減弱,我們同時將斜方肌止點下移,增大其力臂,可使外展活動度增加。
3.如斜方肌肌力較差,其他肌均麻痹,肩應融合於外展30°~45°,對姿態及功能均可取得一定改善。
4.進行肩融合術前,所有肩內收攣縮,均應事先矯正。
5.融合前屈過大,會向前牽拉前鋸肌形成翼狀肩,但如<15°時,則對功能將無大的幫助。
6.其他因素:①脊柱側彎:肩融合後對側彎無影響,但已有較重的胸段側彎,會影響肩胛骨的運動;②兩側肩麻痹須融合時,對外展旋轉的角度最好有10°~20°差異,以便於協調動作;③肩關節融合術,因接觸面小、肱骨下垂重力大,有的報道融合率不及50%,因此在手術設計及術後處理均顯得十分重要;④對年齡較大有肩鎖關節功能障礙時,可切除鎖骨外端約2cm,以增強肩胛骨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