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肱關節融合術

肩部癱瘓畸形的手術治療 手術 癱瘓性疾病手術 骨科手術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jiān gōng guān jíe róng hé shù

2 英文參考

arthrodesis of shoulder joint

3 手術名稱

肩肱關節融合術

4 分類

骨科/癱瘓性疾病手術/肩部癱瘓畸形的手術治療

5 ICD編碼

81.2302

6 概述

肩肱關節融合術用於肩部癱瘓畸形的治療。肩部運動主要有兩個部分:一是盂肱關節的運動,運動範圍佔全運動的2/3;二是肩胸運動,即肩胛骨與胸壁間的活動,其運動範圍佔1/3,當支配盂肱關節肌肉麻痹,支配肩胛骨肌肉斜方肌前鋸肌功能尚正常時,可以採用肩關節融合術,利用肩胛骨胸廓上的旋轉運動帶動上肢外展。手術相關解剖見下圖(圖3.25.1.3-1,3.25.1.3-2)。

7 適應

肩肱關節融合術適用於:

1.肩關節外展功能喪失。

2.胸鎖關節及肩鎖關節活動度正常。因胸鎖關節有60°的活動度,肩鎖關節有30°的活動度,因而肩胸間最大的代償活動可達90°,經過鍛鍊還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8 麻醉體位

選用高位硬膜外或全麻。平臥位,患肩墊高。

9 手術步驟

9.1 1.切口

以肩峯爲中心,由前向後做倒U形切口(圖3.25.1.3-3)。

9.2 2.顯露關節

沿肩峯切除三角肌附麗部,並自內側縱行劈開三角肌,切除肩峯下滑囊及部分關節囊,顯露出肱骨頭軟骨面,關節盂及肩峯下面。

9.3 3.清除軟骨面

將肱骨頭和關節盂的軟骨面,肩峯下的關節囊以及結締樣組織清除乾淨。

9.4 4.做骨槽

在肱骨大結節內側鑿一約3cm深,基底寬約1cm的楔形骨槽。

9.5 5.切斷肩峯

剝離肩峯外側端骨膜,在距肩峯2.5cm處,將肩峯做部分切斷,造成不全骨折(圖3.25.1.3-4)。

9.6 6.外展固定

以肩峯平面爲標誌,保持肩關節外展位,一般對麻痹性病人,以外展60°,前屈20°,外旋15°爲宜,定位後用2根斯氏針穿過肱骨頭及肩胛盂進行交叉固定。

9.7 7.植骨

將肩峯下折,嵌入結節部鑿好的楔形骨槽內,再把從骨槽鑿下的松質骨植入肩胛盂,肱骨頭及肩峯之間(圖3.25.1.3-5),不足時,可鑿下肱骨頭鄰近部分骨質補充。

9.8 8.縫合

檢查固定及位置保持情況,如鋼針固定可靠,外展可達90°,肘內收可貼胸,即可按層縫合傷口。

10 中注意要點

1.當提肩胛肌及前鋸肌肌力正常時,肩關節固定於外展位置於45°~55°,前屈及外旋各15°~25°。

2.如前鋸肌麻痹,則肩融合外展勿超過75°,因爲肩關節運動依賴提肩胛肌拉動肩峯,借胸鎖關節活動,但總活動量不超過45°,如外展度數過大,則由於上臂重力關係使肩胛下垂,牽拉斜方肌,使其力量減弱,我們同時將斜方肌止點下移,增大其力臂,可使外展活動度增加。

3.如斜方肌肌力較差,其他肌均麻痹,肩應融合於外展30°~45°,對姿態及功能均可取得一定改善。

4.進行肩融合術前,所有肩內收攣縮,均應事先矯正

5.融合前屈過大,會向前牽拉前鋸肌形成翼狀肩,但如<15°時,則對功能將無大的幫助。

6.其他因素:①脊柱側彎:肩融合後對側彎無影響,但已有較重的胸段側彎,會影響肩胛骨的運動;②兩側肩麻痹須融合時,對外展旋轉的角度最好有10°~20°差異,以便於協調動作;③肩關節融合術,因接觸面小、肱骨下垂重力大,有的報道融合率不及50%,因此在手術設計及術後處理均顯得十分重要;④對年齡較大有肩鎖關節功能障礙時,可切除鎖骨外端約2cm,以增強肩胛骨活動

11 術後處理

1.肩“人”字石膏固定於術中固定位置。

2.返病房保持臥位

3.肩“人”字石膏繼續維持固定,3個月後攝X線檢查,如骨性癒合良好,可去除石膏,拔除固定針,逐步加強外展和內收功能鍛鍊。若癒合欠佳,可去除石膏後在外展支架的固定下,適當行功能鍛鍊。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