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醫藥

民族醫藥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huí zú yī yào

2 回族醫藥的歷史

回族醫藥又稱回回醫學,由伊斯蘭文明與中華文明孕育而生,最早可追溯到西漢,張騫、甘英先後出使西域,其發展與興盛則始於唐。在唐代不僅有香藥輸入中國,一些醫療技術也傳入中國。

當時唐人稱阿拉伯人爲大食人。安史之亂,大食應中國之請求,派精兵支援唐王朝,後一些阿拉伯人即定居中國。據史料記載,在安史之亂時,有更多的大食人到長安,其中大部分長期居住在“西市”一帶,從事回回奇香異藥經營。

到唐末五代時,回族醫藥李珣著成藥學著作《海藥本草》,之所以用“海藥”命名,是因其所收錄的藥物多來自海外。該書總結了唐末時南方藥物與海外藥物的臨牀應用。

宋代的中阿海外貿易較唐代有很大的發展。大量的海外香藥香料被傳入內地,銷路較廣又具醫療作用的香藥如丁香木香龍腦香、乳香草豆蔻沉香檀香龍涎香蘇合香油等大量被引進,從而大大豐富了中醫方藥及治療方法

元代時期,“回回”一名開始代替“大食人”,成爲信仰伊斯蘭教者的名稱,這也爲阿拉伯醫藥的廣泛深入傳播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礎,出現了具有中國回族特色的醫藥大型綜合性專著《回回藥方》,標誌着回族醫藥學的形成。

自明代起,由於社會政治環境的變化和回回醫學本身存在、維持和發展的需要,廣泛流向民間。如今,回族醫藥中的正骨眼科(眼藥)、外科、飲食療法和養生學一直傳承到當代。

3 回族醫藥的拯救發掘

回族醫藥正在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2001年至2004年,寧夏回族自治區衛生廳在中央和自治區政府的支持下,對回族醫藥進行了同類研究中時間最集中、規模最大的整理挖掘工作,先後完成了《中國回族醫藥》、《回藥本草》、《回族醫學奧義》、《回族醫藥學簡史》4部回族醫藥文獻的編輯整理和出版發行工作,填補了中國回族醫藥文獻的空白。2005年,寧夏再次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申報了《回族醫藥方粹》、《回醫發微》和《大拱北醫術》等回族醫藥文獻整理研究課題,並以此爲基礎,加大整理回族醫藥臨牀經驗單方驗方和診療技術工作。寧夏醫學中醫學組織編寫了《回族醫藥保健》、《回族醫學哲學基礎》、《回族醫學基礎理論》等8部回族醫學系列講義。今年,寧夏醫學院將招收中國第一批迴族醫學研究生,併爲本科生招生培養師資隊伍。回醫藥產品的開發也在進行中,回族醫藥將進一步得到繁榮發展。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