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外側關節突融合術

手術 脊柱外科手術 脊柱骨折脫位的手術治療 骨科手術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hòu wài cè guān jíe tū róng hé shù

2 英文參考

posterolateral facet fusion

4 分類

骨科/脊柱外科手術/脊柱骨折脫位的手術治療

5 ICD編碼

81.0004

6 概述

後外側關節突融合術用於脊柱骨折脫位的手術治療,其牢固性,從生物力學上來看,不及棘突間融合,技術操作也相對困難。

後外側關節突融合術相關解剖見下圖(圖3.26.5.5-1,3.26.5.5-2)。

7 適應

後外側關節突融合的牢固性,從生物力學上來看,不及棘突間融合,技術操作也相對困難,主要適用於:

1.多平面廣泛性椎板切除減壓後,需立即建立頸椎穩定性。

2.多平面廣泛性椎板切除後,晚發頸椎不穩,引起嚴重疼痛或出現神經症狀。

3.椎板切除後存在不穩定時,就應考慮此手術,兒童即使單一平面的椎板切除,也應考慮後外側融合。

8 手術步驟

1.後正中切口切口要夠大,以充分顯露融合區,以前已做過廣泛椎板減壓者,顯露應特別小心,防止誤傷脊髓,應從沒有椎板缺損的近遠端逐漸加深切口,向椎板缺損區延伸,顯露椎板缺損邊緣,中央軟組織不去干擾,只清除殘存椎板和小關節突部分軟組織,這樣操作沒有損傷脊髓的危險。

2.椎小關節的顯露應包括椎板缺損上下各一平面,切除關節囊,插入小骨鑿和剝離器撐開關節,刮除小關節軟骨面,用骨鑽與下關節突呈90°打孔(圖3.26.5.5-3)。

3.穿入18#不鏽鋼絲,爲了便於鋼絲穿過應採用剝離器稍撐開關節2~3mm,摺好鋼絲弧度,可順利穿過鋼絲(圖3.26.5.5-4)。

4.從髂後上棘取遊離植骨塊,劈成兩塊,寬度應>1.5cm,將植骨牀準備好後行捆綁固定。剪去多餘鋼絲,防止刺傷脊髓。爲了增加穩定性,植骨塊下端到達椎板缺損區下一平面用肋骨植骨時,注意將其弧度向內(圖3.26.5.5-5,3.26.5.5-6)。

5.對於頸椎屈曲型損傷,可將每側下關節突所穿鋼絲,拉緊固定於頸7或胸1棘突,以維持復位,應在關節突後外側植骨,或以後再行前路植骨融合術(圖3.26.5.5-7,3.26.5.5-8)。

6.逐層縫合傷口,留置負壓引流管

9 術後處理

1.術後24~48h拔除引流管

2.因爲固定的穩定性不及棘突間融合術,術後應注意制動,通常術後繼續行顱骨牽引4周,牽引重量約2.3kg。以後改用牢固的頸胸石膏固定或頭環石膏背心固定,直至牢固癒合,通常需4~6個月(圖3.26.5.5-9)。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