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皮

食材 中藥材 中醫學 食療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hǎi zhē pí

2 註解

3 概述

海蟄又名水母白皮子,猶如一頂降落傘,也像一個白蘑菇。形如蘑菇頭的部分就是“海蟄皮”;傘蓋下像蘑菇柄一樣的口腔與觸鬚便是“海蟄頭”。海蟄皮是一層膠質物,營養價值較高,海蟄頭稍硬,營養膠質與蟄皮相近。中國是最早食用海蟄的國家,晉代張華所著的《博物志》中就有食用海蟄的記載。今天,海蟄已成宴席上的佳餚。

海蜇屬腔腸動物,海蜇呈傘形,在水中漂浮,產於我國沿海各地。夏秋季是捕撈旺季,捕撈後加明礬和鹽壓榨,除去水分,洗淨後再用鹽漬。海蜇按產地分,有南蜇、東蜇、北蜇等品種。南蜇以福建、浙江所產最好,個大,淺黃色,水分大、脆嫩。東蜇產于山東煙臺、又有沙蜇、棉蜇之分。沙蜇泥沙含於肉內,不易洗掉,牙磣;棉蜇肉厚不脆。北蜇產於天津北塘,色白個小,比較脆嫩,質量較次。海蜇的打撈季節一般是在夏秋季節。

4 《*辭典》:海蜇皮

4.1 出處

《綱目拾遺》

4.2 拼音名

Hǎi Zhē Pí

4.3 別名

白皮子(《柑園小識》),白皮紙、秋風子(《綱目拾遺》),奼皮(《醫林纂要》),羅皮(《動物學大辭典》)。

4.4 來源

海蜇科動物海蜇的傘部。

4.5 性味

《綱目抬遺》:"味鹹澀,性溫。"

4.6 歸經

本草撮要》:"入足厥陰經。"

4.7 功能主治

化痰,消積,祛風,除溼。治痞塊頭風白帶,膝髕風溼無名腫毒

《綱目拾遺》:"消痰行積,止帶祛風。"

4.8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浸酒或以姜、醋拌食。外用:敷貼

4.9 附方

消痞:㈠白皮子、荸薺,燒酒浸服。㈡白皮子、荸薺同煮,止食荸薺。(《王聖俞手集》)

②治頭風白皮子貼兩太陽。(《綱目拾遺》)

③治膝髕風溼白皮子貼之。(《綱目拾遺》)

④治無名腫毒,重者潰,輕者散;又止痛:白皮子一片,白糖霜揉軟,中開一孔貼上。(《醫方集聽》)

⑤治流火海蜇皮薄者貼上,燥則易之。(《集驗方">文堂集驗方》)

⑥治爛腿白皮子照瘡大小,剪作膏貼,內摻銀硃。(《救生苦海》)

4.10 摘錄

《*辭典》

5 海蜇皮使用提示

每餐約40克

6 海蜇皮營養價值

1. 海蟄含有人體需要的多種營養成分,尤其含有人們飲食中所缺的碘,是一種重要的營養食品;

2. 含有類似於乙酰膽鹼的物質,能擴張血管,降低血壓

3. 所含的甘露多糖膠質對防治動脈粥樣硬化有一定功效;

4. 海蟄能軟堅散結、行淤化積、清熱化痰,對氣管炎哮喘胃潰瘍風溼性關節炎等疾病有益,並有防治腫瘤作用;從事理髮、紡織、糧食加工等與塵埃接觸較多的工作人員常喫海蟄,可以去塵積、清腸胃,保障身體健康

7 海蜇皮的選購

1. 清洗海蟄皮:將海蟄皮平攤在案板上,切成絲狀,泡入50%濃度的鹽水中,用手搓洗片刻後撈出,把鹽水倒掉,再用50%濃度的鹽水浸泡,這樣連續兩三次,就能把夾在海蟄皮裏的泥沙全部洗掉。

2. 質量好的海蟄圓形完整,顏色呈乳白或淡黃,有光澤,無血衣、泥沙和紅斑,質堅實,並有拉力和韌性,放在鼻下聞無腥臭味;將海蟄皮揉開,越大越白越薄、質地越堅韌越好。劣質海蟄皮則皮小瘦薄,色暗或發黑,無光澤,血衣多,含細粒沙質,肉質發酥易裂,無韌性

3. 海蜇以片大,色白或淡黃色,有光澤、無血裏,砂子,鬆脆爽口爲上品

8 海蜇皮適合的人羣

一般人羣都能食用

1. 適宜中老年急慢性支氣管炎咳嗽哮喘,痰多黃稠之人食用;適宜高血壓病頭昏腦脹,煩熱口渴,以及大便祕結服食;適宜單純性甲狀腺腫患者食用;適宜醉酒後煩渴者食用;

2. 脾胃虛寒者慎食。

9 海蜇皮食療功效

味鹹、性平、入肝、腎經

具有清熱化痰、消積化滯、潤腸通便之功效;

用於陰虛肺燥高血壓痰熱咳嗽哮喘瘰癧痰核食積痞脹大便燥結等症。

10 海蜇皮相剋的食物

海蟄忌與白糖同醃,否則不能久藏。

11 海蜇皮的食用建議

1. 食用涼拌海蟄時應適當放些醋,否則會使海蟄“走味”;

2. 有異味者爲腐爛變質之品,不可食用;新鮮海蟄不宜食用,因爲新鮮的海蟄含水多,皮體較厚,還含有毒素,只有經過食用鹽加明礬鹽漬3次(俗稱三礬),使鮮海蟄脫水3次,才能讓毒素隨水排盡;

3. 海蟄配木耳,潤腸,美膚嫩白,並能降壓,長期食用,有益健康;

4. 海蜇在食用前一定要用清水洗淨,去掉鹽、礬、血裏、砂子,再用熱水汆一下,然後切絲拌涼菜用。

用到中藥海蜇皮的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