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海蟄又名水母、白皮子,猶如一頂降落傘,也像一個白蘑菇。形如蘑菇頭的部分就是“海蟄皮”;傘蓋下像蘑菇柄一樣的口腔與觸鬚便是“海蟄頭”。海蟄皮是一層膠質物,營養價值較高,海蟄頭稍硬,營養膠質與蟄皮相近。中國是最早食用海蟄的國家,晉代張華所著的《博物志》中就有食用海蟄的記載。今天,海蟄已成宴席上的佳餚。
海蜇屬腔腸動物,海蜇呈傘形,在水中漂浮,產於我國沿海各地。夏秋季是捕撈旺季,捕撈後加明礬和鹽壓榨,除去水分,洗淨後再用鹽漬。海蜇按產地分,有南蜇、東蜇、北蜇等品種。南蜇以福建、浙江所產最好,個大,淺黃色,水分大、脆嫩。東蜇產于山東煙臺、又有沙蜇、棉蜇之分。沙蜇泥沙含於肉內,不易洗掉,牙磣;棉蜇肉厚不脆。北蜇產於天津北塘,色白個小,比較脆嫩,質量較次。海蜇的打撈季節一般是在夏秋季節。
4 《*辭典》:海蜇皮
4.1 出處
《綱目拾遺》
4.2 拼音名
Hǎi Zhē Pí
4.3 別名
白皮子(《柑園小識》),白皮紙、秋風子(《綱目拾遺》),奼皮(《醫林纂要》),羅皮(《動物學大辭典》)。
4.4 來源
4.5 性味
《綱目抬遺》:"味鹹澀,性溫。"
4.6 歸經
4.7 功能主治
化痰,消積,祛風,除溼。治痞塊,頭風,白帶,膝髕風溼,無名腫毒。
《綱目拾遺》:"消痰行積,止帶祛風。"
4.8 用法用量
4.9 附方
①消痞:㈠白皮子、荸薺,燒酒浸服。㈡白皮子、荸薺同煮,止食荸薺。(《王聖俞手集》)
④治無名腫毒,重者潰,輕者散;又止痛:白皮子一片,白糖霜揉軟,中開一孔貼上。(《醫方集聽》)
⑤治流火:海蜇皮薄者貼上,燥則易之。(《集驗方">文堂集驗方》)
⑥治爛腿:白皮子照瘡大小,剪作膏貼,內摻銀硃。(《救生苦海》)
4.10 摘錄
《*辭典》
5 海蜇皮使用提示
每餐約40克
6 海蜇皮的營養價值
1. 海蟄含有人體需要的多種營養成分,尤其含有人們飲食中所缺的碘,是一種重要的營養食品;
4. 海蟄能軟堅散結、行淤化積、清熱化痰,對氣管炎、哮喘、胃潰瘍、風溼性關節炎等疾病有益,並有防治腫瘤的作用;從事理髮、紡織、糧食加工等與塵埃接觸較多的工作人員常喫海蟄,可以去塵積、清腸胃,保障身體健康。
7 海蜇皮的選購
1. 清洗海蟄皮:將海蟄皮平攤在案板上,切成絲狀,泡入50%濃度的鹽水中,用手搓洗片刻後撈出,把鹽水倒掉,再用50%濃度的鹽水浸泡,這樣連續兩三次,就能把夾在海蟄皮裏的泥沙全部洗掉。
2. 質量好的海蟄圓形完整,顏色呈乳白或淡黃,有光澤,無血衣、泥沙和紅斑,質堅實,並有拉力和韌性,放在鼻下聞無腥臭味;將海蟄皮揉開,越大越白越薄、質地越堅韌越好。劣質海蟄皮則皮小瘦薄,色暗或發黑,無光澤,血衣多,含細粒沙質,肉質發酥易裂,無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