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四頭肌遠端成形術

骨骼肌攣縮症的手術 手術 小兒外科手術 股四頭肌攣縮症的手術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gǔ sì tóu jī yuǎn duān chéng xíng shù

2 英文參考

distal quadriceps plasty

4 分類

小兒外科/骨骼肌攣縮症的手術/股四頭肌攣縮症的手術

5 ICD編碼

83.87

6 概述

股四頭肌遠端成形術用於股四頭肌攣縮症的治療。股四頭肌攣縮症於1961年由Hnevkovsky首次描述,當時稱之爲兒童股中間肌進行性纖維化。同年Fairbank和Barrett將其稱之爲幼兒股中間肌攣縮症。發病年齡在1~7歲之間,其症狀膝關節屈曲受限,而膝關節本身無任何病變。查體時發現膝關節屈曲時靠近臏骨處可觸及股四頭肌攣縮帶,臏骨位置上移,有時呈半脫位狀態。男性多見。部分病兒有股四頭肌反覆注射藥物病史。治療上只有通過攣縮帶鬆解才能奏效。Jackson於1985年首次報道採取股四頭肌近端鬆解術,獲得了良好的效果,使膝關節屈曲度明顯增加,又避免了伸膝乏力併發症的發生。根據Sengupta的經驗,對於攣縮帶較輕者,採用股四頭肌近端鬆解術,而對於攣縮帶廣泛而且嚴重者,應通過股四頭肌遠端成形術,才能獲得比較滿意的療效。

7 適應

股四頭肌遠端成形術適用於股四頭肌攣縮廣泛,影響膝關節屈曲活動者。

8 禁忌症

股四頭肌攣縮帶較輕,不影響膝關節屈曲活動者。

9 術前準備

1.仔細查體,瞭解股四頭肌攣縮程度及膝關節屈曲範圍。

2.X線檢查,瞭解膝關結構改變及臏骨上移程度。

10 麻醉體位

基礎麻醉加硬脊膜外麻醉。平臥位,患肢扎氣囊止血止血

11 局部解剖

局部解剖見示意圖(圖12.40.3.1-1~12.40.3.1-3)。

12 手術步驟

12.1 1.切口

自臏韌帶臏骨內側到大腿下1/3的正中線做縱形皮膚切口(圖12.40.3.1-4)。

12.2 2.股四頭肌攣縮帶鬆解

沿切口方向切開皮膚、皮下組織,顯露股四頭肌遠端1/3以下的深筋膜,沿股直肌兩側縱行切開深筋膜檢查股內、外側肌與股直肌攣縮程度。然後將股內、外側肌的附着點處切開並予以分離。但不能損傷髕上滑囊(圖12.40.3.1-5)。將股直肌充分遊離並向外側牽開,顯露股中間肌的攣縮部分,予以充分遊離(圖12.40.3.1-6)。切除攣縮的股中間肌以及瘢痕組織,使股直肌與股骨沒有粘連,使之利於髕骨和膝關節的伸展活動(圖12.40.3.1-7)。正常檢查股內、外側肌,如張力大,則將兩肌攣縮帶鬆解。如果此時膝關節屈曲已達到90°則結束手術。將殘留的股中間肌與股內、外側肌縫合,以減少股直肌與股骨的接觸面和防止其間的再次粘連(圖12.40.3.1-8)。在膝關節屈曲90°的位置,將股內、外側肌縫合於股直肌腱上(圖12.40.3.1-9)。但如果達不到屈曲90°,則應行股直肌“Z”形延長術,一直到膝關節屈曲90°爲止(圖12.40.3.1-10)。

12.3 3.關閉切口

鬆開止血帶,徹底止血生理鹽水沖洗切口,再將膝關節伸直,逐層縫合皮下組織皮膚(圖12.40.3.1-11)。

13 中注意要點

將股四頭肌四個頭完全顯露後再進行攣縮帶鬆解,鬆解順序依次爲股中間肌、股內側肌、股外側肌和股直肌。鬆解股直肌攣縮帶時一定採取“Z”形延長,防止術後伸膝過度乏力

14 術後處理

1.下肢石膏制動  用下肢石膏託將膝關節屈曲90°,固定3~6周。

2.去除石膏後進行局部理療,加強膝關節屈曲活動鍛鍊。

15 併發症

15.1 1.伸膝乏力

這是本手術的主要缺點。但若攣縮帶鬆解不徹底,則膝關節屈曲功能又不能得到恢復。所以應強調行股直肌“Z”形延長術,可減輕術後伸膝乏力之併發症。

15.2 2.股動、靜脈損傷

當股內側肌攣縮明顯時,術中由於顯露層次不清楚則易損傷動脈和股靜脈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