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概述
股四頭肌遠端成形術用於股四頭肌攣縮症的治療。股四頭肌攣縮症於1961年由Hnevkovsky首次描述,當時稱之爲兒童股中間肌進行性纖維化。同年Fairbank和Barrett將其稱之爲幼兒股中間肌攣縮症。發病年齡在1~7歲之間,其症狀爲膝關節屈曲受限,而膝關節本身無任何病變。查體時發現膝關節屈曲時靠近臏骨處可觸及股四頭肌攣縮帶,臏骨位置上移,有時呈半脫位狀態。男性多見。部分病兒有股四頭肌反覆注射藥物病史。治療上只有通過攣縮帶鬆解才能奏效。Jackson於1985年首次報道採取股四頭肌近端鬆解術,獲得了良好的效果,使膝關節屈曲度明顯增加,又避免了伸膝乏力併發症的發生。根據Sengupta的經驗,對於攣縮帶較輕者,採用股四頭肌近端鬆解術,而對於攣縮帶廣泛而且嚴重者,應通過股四頭肌遠端成形術,才能獲得比較滿意的療效。
12 手術步驟
12.1 1.切口
自臏韌帶經臏骨內側到大腿下1/3的正中線做縱形皮膚切口(圖12.40.3.1-4)。
12.2 2.股四頭肌攣縮帶鬆解
沿切口方向切開皮膚、皮下組織,顯露股四頭肌遠端1/3以下的深筋膜,沿股直肌兩側縱行切開深筋膜,檢查股內、外側肌與股直肌攣縮程度。然後將股內、外側肌的附着點處切開並予以分離。但不能損傷髕上滑囊(圖12.40.3.1-5)。將股直肌充分遊離並向外側牽開,顯露股中間肌的攣縮部分,予以充分遊離(圖12.40.3.1-6)。切除攣縮的股中間肌以及瘢痕組織,使股直肌與股骨沒有粘連,使之利於髕骨和膝關節的伸展活動(圖12.40.3.1-7)。正常檢查股內、外側肌,如張力大,則將兩肌攣縮帶鬆解。如果此時膝關節屈曲已達到90°則結束手術。將殘留的股中間肌與股內、外側肌縫合,以減少股直肌與股骨的接觸面和防止其間的再次粘連(圖12.40.3.1-8)。在膝關節屈曲90°的位置,將股內、外側肌縫合於股直肌腱上(圖12.40.3.1-9)。但如果達不到屈曲90°,則應行股直肌“Z”形延長術,一直到膝關節屈曲90°爲止(圖12.40.3.1-10)。
12.3 3.關閉切口
鬆開止血帶,徹底止血。生理鹽水沖洗切口,再將膝關節伸直,逐層縫合皮下組織及皮膚(圖12.40.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