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手鏡》

元 朱震亨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下利(二十五)

下利

脈滑,按之虛絕者,必下利寸脈浮數,尺中自澀,必下清膿血。沉弦者下重。微弱數者自止。遲而滑者實也,可下之。數而滑者有宿食,可下。或譫語,或腹堅痛,脈沉緊者,可下。脈遲或腸鳴心下急痛、大孔痛,可溫。由風溼熱也,輕則飧泄,重則下利膿血。在表者,發之。表者,身熱也。柴胡去參主之。有裏者,下之,或後重,或積也。在上者,湧之,或痰氣也。在下者竭之,去者送之,盛者和之,過者止之。後重則宜下之,乃熱物藪也,脈洪者是。又氣不通,宜加檳榔木香腹痛則宜和胃氣,以川歸、厚朴、桂、芍藥茯苓和之。身重則除溼,脈弦則去風。大柴胡主之。血膿稠粘,以重藥竭之,熱甚也。身冷自汗,以毒藥溫之。身冷自汗,下無聲,小便清利,大便不禁,氣難布息,脈沉微,嘔吐,雖裏急後重,謂寒邪在內而氣散也,可漿水散溫之。溏爲利,宜溫之(結糞也),風邪內縮宜汗之。有厥陰動利不止,脈沉細,手足厥逆,涕唾膿血,此難治,宜麻黃湯小續命湯汗之。

黃芩芍藥湯

治瀉利腹痛後重身熱,脈洪疾。黃芩(一兩)芍藥(一兩)甘草(五錢)痛甚加桂少許;下利膿血加歸連五錢;裏急後重檳榔木香;前證重者,大黃一兩酒浸半日,煎服以利爲度。

黃連當歸湯

下血腹不痛,謂之溼毒;痛熱毒也。連歸(半兩)熱毒大黃(一兩)芍藥(二錢半)腹痛加桂。

白朮芍藥湯

治脾受溼,水泄;微滿困弱,暴下無數,是大勢來,宜宣和也。白朮芍藥甘草腹痛甚加黃芩桂;脈弦、頭痛蒼朮防風;癢與下血蒼朮地榆心下痞枳實。凡痢疾腹痛傷食微加大黃腹脹加樸;渴加茯苓。冬月減芍藥一半,夏月加芩。見膿血在大便前者,黃柏爲君,地榆爲佐,加歸尾;膿血在大便後者,制芩、歸稍;膿血相雜下者,制大黃。腹不痛,白芍藥半之。身倦,目不欲開,口不欲言,四君子;沉重,制蒼朮不思食者,木香藿香

訶子散

治虛滑久不已。木香黃連甘草訶子皮術芍湯下。

桃花湯

治冷利腹痛,下魚腦白。赤石脂()乾薑(炮)餅丸飲下。

漿水散

暴泄如水,身冷脈微自汗半夏(一兩)附子(炮)乾薑(五錢)良姜(三錢)桂(三錢)甘草爲末,漿水煎,和滓服。

小續命湯

風邪內縮。方見前。

椿皮丸

酒積利、久利溼也。

黃連茱萸粟殼丸

止利。

柴胡去蔘湯

身熱外感者。

保和丸

食積利。

乳香沒藥桃仁活石丸

瘀血利,木香檳榔湯下。

茯苓湯

治傷冷凍飲料水變成白利,腹痛減食。茯苓豬苓澤瀉(一錢)川歸桂(五分)蒼朮(五分)甘草芍藥(二錢)升麻柴胡黃芩(五分)

李先生和血湯

治腸下血,另作一派,腹中大痛,此乃陽明熱毒也。生地熟地(五分)甘草(生五分炙五分)芍藥(一錢半)黃(一錢)升麻(一錢)牡丹皮(五分)蒼朮秦艽當歸陳皮(三錢)作一服。腹中不痛,腰沉,謂之溼毒下血,加羌活獨活防風葛根槐花(各三錢)

益智和中湯

治前證腹痛惡寒,脈俱弦,按之無力,關甚緊弦,內寒明矣。升麻芍藥(錢半)川歸黃甘草(一錢)葛根柴胡牡丹皮肉桂半夏乾薑益智(一錢五分)

噤口利

下利而嘔、不納食,是謂噤口,痢止口不納,食下便又不利。人蔘薑汁煮焙乾,半夏半之,入香附末丸。又縮砂蜜調抹口上,嘔不納食謂之噤口。又人蔘黃連濃煎細呷之。凡利下外有滯下疳利勞瘵利、溼食瘡利。血利則有瘀血血枯肺痿、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