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貫》

明 趙獻可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滋降火論

節齋雲。人之一身。陰常不足陽常有餘。況節慾者少。縱慾者多。精血既虧。相火必旺。火旺則陰愈消。而癆瘵咳嗽咯血吐血等證作矣。故宜常補其陰。使陰與陽齊。則水能制火。而水升火降。斯無病矣。故丹溪先生。發明補陰之說。謂專補左尺腎水也。古方滋補藥。皆兼補右尺相火。不知左尺原虛。右尺原旺。若左右平補。依舊火勝於水。只補其左制其右。庶得水火相平也。右尺相火。固不可衰。若果相火衰者。方宜補火。但世之人火旺致病者。十之八九。火衰成病者。百無一二。且少年腎水正旺。似不必補。然欲心正熾。妄用太過。至於中年。欲心雖減。然少年斫喪既多。焉得復實。及至老年。天真漸絕。只有孤陽。故補陰之藥。自少至老。不可缺也。節齋先生髮明先聖之旨。以正千載之訛。其功盛哉。但水衰者固多。火衰者亦不少。先天稟賦若薄者。雖童子尚有火衰之證。焉可獨補水哉。況補陰丸中。以黃柏知母爲君。天麥門冬爲佐。蓋黃柏寒泄水。天門寒冷損胃。服之者。不惟不能補水。而且有損於腎。故滋陰降火者。乃謂滋其陰。則火自降。當串講。不必降火也。然二尺各有陰陽水火相生化。當於二髒中各分陰陽虛實。求其所屬而平之。若左尺脈虛弱而細數者。左腎之真陰不足也。用六味丸。右尺脈遲軟。或沉細而數欲絕者。是命門相火不足也。用八味丸。至於兩尺微弱。是陰陽俱虛。用十補丸。此皆滋其先天化源。實萬世無窮之利。自世之補陰者。率用黃柏知母。反戕脾胃。多致不起。不能無遺憾於世。予特表而出之。以廣前人之未備。使醫者病者加意於六味八味二方雲。

附錄十補丸

腎虛冷。足寒膝軟。五味子附子(各二兩)山萸山藥丹皮桂心茯苓澤瀉鹿茸(各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