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門補要》

清 趙濂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楊梅瘡發源

天地之道,陽施陰受,男女起興,皆憑相火而發。凡一婦女交合男子過多,其所受精邪火蘊釀爲毒,伏於衝任二脈。腎開竅於二陰肝主疏泄相火內寄於肝,人身氣血流貫百骸。若交媾時,便攝一身之血至命門,化精而出,所以骨節舒張,心神坦蕩,元氣從茲暗耗,嗜慾則精竭,精竭則氣餒,氣餒則神衰,往往成癆成痿。在婦人是肝腎久受之毒,倘男子與此等婦女歡接,則邪毒必乘泄精後,氣血虛時而內襲,此爲欲染者。先從下部生小紅疙瘩,或大如梅,或隨腐臭,或筋骨酸痛,或小便淋澀,周身皆能患生,一時難效,久服仙遺糧散可愈(方見後),若聞生梅毒氣味,或食穢物而發者,此爲氣化易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