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宗三昧》

清 張璐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問內經脈有陰陽說

客問內經陰陽別論所言。二陽之病發心脾。三陽爲病發寒熱一陽發病少氣諸例。俱論脈法陰陽王太僕誤作經脈註解。觀其提綱。悉從脈有陰陽一句而來。次言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即仲景大浮數動滑爲陽。以五臟之脈。各有大浮數動滑。是爲五五二十五陽也。不言五五二十五陰者。先言知陽者知陰。則沉澀弱弦微之陰。可不言而喻也。答曰。讀書雖要認定提綱。一氣貫徹。然中間轉折。尤宜活看。不可執着。蓋脈有陰陽句。岐伯原是答黃帝人有四經十二從等問。所言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是言五臟陽氣。應時鼓動於脈。五五相乘。爲二十五陽。與玉機真藏之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變。異名同類。夫脈法陰陽。原不離乎經脈陰陽。況下文所言。三陽在頭。三陰在手。得非明言經脈陰陽之確據乎。若以脈有陰陽。爲通篇之提綱。皆附會於脈。未免支離牽強。殊失先聖立言之旨矣。曷知陰陽別論。原從陰陽應象。陰陽離合。魚貫而下。皆論經脈陰陽。又爲提綱中之挈領。可不體會其全。妄譏先輩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