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家正眼》

明 李中梓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氣口獨以爲五臟主

黃帝問曰∶“氣口何以獨爲五臟主?”岐伯曰∶“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氣口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氣口者,六部之總稱,非專指右關之前也。

【按】《素問·經脈別論》雲∶“食氣入胃,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由是知氣口寸口也。曰變見者,飲食所變之精微,皆顯見於手太陰氣口,而陰陽盛衰之象,莫不從此見矣。吳草廬曰∶“兩手寸部俱名爲氣口,不僅言右寸肺脈氣口者也。”)《難經》曰∶“‘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何謂也?’扁鵲曰∶‘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動脈也。’”(肺爲五臟六腑華蓋,位處至高,受百脈之朝會,布一身之陰陽,故經曰,“髒真高於肺,以行營衛陰陽”者是也。是以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肺家一經之動脈,可以見五臟六腑強弱吉凶之徵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