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貫珠集》

清 尤怡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下後諸變證治八條

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爲欲解也。脈浮者。必結胸也。脈緊者。必咽痛。脈弦者。必兩脅拘急。脈細數者。頭痛未止。脈沉緊者。必欲嘔。脈沉滑者。協熱利。脈浮滑者。必下血。此因結胸。而並詳太陽誤下諸變。謂脈促爲陽盛。而不結於胸。則必無下利痞滿之變。其邪將從外解。若脈浮者。下後邪已入裏。而猶在陽分。則必作結胸矣。脈緊者。太陽之邪傳入少陰之絡。故必咽痛。所爲脈緊者屬少陰。又邪客足少陰之絡。令人咽痛。不可內食是也。脈弦者。太陽之邪傳入少陽之經。故必兩脅拘急。所爲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其脈循脅絡於耳故也。脈細爲氣少。數爲陽脈氣不足而陽有餘。乃邪盛於上也。故頭痛未止。脈沉爲在裏。緊爲寒脈。邪入裏而正不容。則內爲格拒。故必欲嘔。脈沉滑者。熱勝而在下也。故協熱利。脈浮滑者。陽勝而陰傷也。故必下血。經曰、不宜下而更攻之。諸變不可勝數。此之謂也。以下並太陽下後之證。而或胸滿。或喘。或煩驚譫語。或脅痛發黃。是結胸痞滿煩躁下利外。尚有種種諸變如此。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微惡寒者。去芍藥方中加附子湯主之。陽邪被抑。不復浮盛於表。亦未結聚於裏。故其胸滿、其脈促。促者。數而時一止也。夫促爲陽脈胸中爲陽之府。脈促胸滿。則雖誤下。而邪氣仍在陽分。故以桂、甘、姜、棗甘辛溫藥。從陽引而去之。去芍藥者。恐酸寒氣味。足以留胸中之邪。且奪桂枝之性也。若微惡寒者。其人陽不足。必加附子。以助陽氣而逐陽邪。設徒與前法。則藥不及病。雖病不增劇。亦必無濟矣。

桂枝去芍藥湯

桂枝湯內去芍藥。餘根據前法。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桂枝湯方內去芍藥。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餘根據前法。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厚朴杏仁湯主之。喘家桂枝湯。加厚朴杏仁佳。太陽誤下。無結胸下利諸變。而但微喘。知其裏未受病。而其表猶未解。胸中之氣爲之不利也。故與桂枝湯解表散邪。加厚朴杏仁下氣定喘。然喘之爲病。所關非細。而誤下之後。其變實多。仲景此條。蓋可以互證。而難以獨引。亦如太陽病。脈浮者。可發汗。宜麻黃湯之文也。學人辨諸。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衝者。不可與之。病在太陽。而反下之。正氣遂虛。邪氣則陷。乃其氣反上衝者。陽邪被抑而復揚。仍欲出而之表也。故可與桂枝湯。從陽引而去之。因其輕而揚之之意也。用前法者。即啜熱稀粥。以助藥力之法。蓋欲以救被傷之氣。而引欲出之邪耳。若不上衝者。邪已內陷。不復外攻。當隨脈證而調其內。不可更以桂枝攻其表也。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傷寒下後。其邪有並歸一處者。如結胸下利諸候是也。有散漫一身者。如此條所云諸證是也。胸滿者。邪痹於上。小便不利者。邪痹於下。煩驚者。邪動於心。譫語者。邪結於胃。此病之在裏者也。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筋脈骨肉。並受其邪。此病之在表者也。夫合表裏上下而爲病者。必兼陰陽合散以爲治。方用柴胡桂枝。以解其外而除身重。龍、蠣、鉛丹。以鎮其內而止煩驚。大黃和胃氣止譫語茯苓以泄膀胱小便人蔘、姜、棗。益氣養營衛。以爲驅除邪氣之本也。如是表裏虛實。泛應曲當而錯雜之邪。庶幾盡解耳。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半夏二合洗)柴胡(四兩)人蔘龍骨鉛丹牡蠣(熬)茯苓桂枝生薑(各一兩半)大棗(六枚)大黃(二兩)上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納大黃。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溫服一升。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後必下重。本渴而飲水嘔者。柴胡湯不中與也。食谷者噦。病六七日。脈浮不去。惡風寒不除。其邪猶在表也。醫反二三下之。胃氣重傷。邪氣入裏。則不能食脅下滿痛。且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所以然者。其人脈遲弱而不數。手足溫而不熱。爲太陰本自有溼。而熱又入之。相得不解。交蒸互鬱。而面目身體悉黃矣。頸項強者。溼痹於上也。脅下滿痛者。溼聚於中也。小便難者。溼不下走也。皆與熱相得之故也。醫以其脅下滿痛。與柴胡湯以解其邪。後必下重者。邪外解而溼下行。將欲作利也。設熱溼併除。則汗液俱通而愈矣。何至下重哉。本渴而飲水嘔者。金匱所謂先渴卻嘔者。爲水停心下。此屬飲家也。飲在心下。則食谷必噦。所謂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是也。豈小柴胡所能治哉。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下後成痞。與瀉心湯。於法爲當矣。乃痞不解。而其人口燥煩渴。小便不利者。此非痞也。乃熱邪與水蓄而不行也。水蓄不行。則土失其潤而口燥煩渴。下迷其道而小便不利瀉心湯不中與矣。五苓散水泄熱。使小便利。則痞與煩渴俱止耳。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此與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條大同。雖汗下不同。其爲邪入肺中則一。故其治亦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