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概述
1.骨髓炎病竈清除之後的死腔,應予以充填。充填材料有以下幾種;
(1)帶血運的組織如肌肉或皮膚。用帶血運肌肉充填骨髓炎病竈清除後的骨腔,有以下幾個優點:①將血運帶至骨腔內,改善骨內血供,並將抗生素運送至骨腔內以控制炎症;②充填了死腔;③可就地取材,不影響外形,應用方便。
(2)松質骨:新鮮自體松質骨碎片可充填骨腔,依靠周圍血供爬行代替而成活骨。優點是化骨較快,但因無血運,故抗感染力不強。適用於股骨髁、髖臼等松質骨慢性骨髓炎清創後,取髂骨碎塊,植入骨腔,以凡士林紗布覆蓋,傷口開放1個月後打開傷口更換敷料,2~3個月可癒合,跟骨慢性骨髓炎應將硬化骨切除。
(3)無機物如石膏等可用以充填骨髓炎病竈清除後之骨腔,因系無機物、細菌不易在其中生長,但同樣地不能爲骨腔提供血運。
2.充填骨腔是手術治療慢性骨髓炎的重要措施之一,是病竈清除的後續步驟,以下僅述肌瓣充填方法:
(1)廣蒂肌瓣:按照病骨開槽的長度,在開槽附近的縱行肌肉上,做2橫切口切斷肌纖維,橫斷切口長度不超過肌肉橫徑的1/2,保留寬肌瓣蒂部,將廣蒂肌瓣填充入骨病竈開槽骨腔內(圖3.11.2.2.1-0-1)。
(2)帶蒂肌瓣:沿肌肉縱軸切取肌瓣,肌瓣的蒂部位於肌肉起點側,蒂部不應超過該肌的血管肌支進入點,肌瓣寬度不超過該肌的一半。將肌瓣的遊離端填充於病竈骨槽內(圖3.11.2.2.1-0-2)。
手術相關解剖見下圖(圖3.11.2.2.1-1~3.11.2.2.1-3)。
10 手術步驟
10.1 1.切口
由髂前下棘到大粗隆連線的中點開始切向大粗隆後,折向股外側縱軸,其長度根據骨病竈長度。自闊筋膜張肌後緣與臀中、小肌前緣之間分離。顯露大粗隆,向遠端切開髂脛束,將股骨內旋,切斷股外側肌之起點,將該肌向前向下牽開,則顯露股骨幹上1/3及大粗隆前面(圖3.11.2.2.1-4,3.11.2.2.1-5)。
10.2 2.病竈清除
按病竈長度在股骨幹外側鑿一骨槽,清除病竈(圖3.11.2.2.1-6)。
10.3 3.骨腔充填
沖洗骨腔後,在骨腔骨緣,鑽數個小孔,將股外側肌肌瓣填充入骨腔中,用線將肌膜固定於骨槽邊緣的小孔上,以防止肌肉收縮時將肌瓣牽出骨槽之外。肌瓣完全填充骨腔,不留死腔(圖3.11.2.2.1-7,3.11.2.2.1-8)。
如股骨頸部至大粗隆骨病竈廣泛,清除病竈後遺留較大骨腔,股外側肌不能完全充填者,可再取闊筋膜張肌肌瓣充填。
10.4 4.闊筋膜張肌肌瓣的切取
遊離該肌後緣,向前翻開,肌瓣蒂保留於近端或前面,其供養血管自該肌前面深面肌門進入,做成肌瓣後,充填入病竈清除後的骨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