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therapy of cutting with thread ligatio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thread-drawing therapy[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中醫·掛線療法
掛線療法爲治法[1]。指用藥制絲線、醫用絲線、橡皮筋等材料,纏扎患病組織,利用“掛線”的緊箍力,阻滯氣血、經絡,使局部組織壞死,以剖開瘻管或竇道,治療肛瘻及各種竇道的方法[2]。《古今醫統大全》:“……指用芫根煮線,掛破大腸,藥線日下,腸肌日長。”其原理是利用扎線的張力,逐漸使局部氣血阻斷,使組織緩慢發生壞死,從而達到逐步切開瘻管的目的[2]。多用於治療高位肛漏,配合手術治療[2]。
4 西醫·掛線療法
掛線療法用於肛瘻的手術治療。 肛瘻主要侵犯肛管,很少涉及直腸,是與肛周皮膚相通的感染性管道。內口位於齒線附近,外口位於肛周皮膚上,經久不愈,是肛管、直腸疾病中的常見病。肛瘻的分類方法較多,但不外乎以肛管直腸周圍膿腫的所在部位、瘻管行徑與肛管括約肌的關係而分。目前多按瘻管與括約肌的關係將肛瘻分爲4類(圖1.8.2.2.1-0-1)。
①括約肌間肛瘻:多爲低位肛瘻,最常見,約佔70%,爲肛管周圍膿腫的後果。瘻管只穿過內括約肌,外口常只有一個,距肛緣較近,約3~5cm。少數瘻管向上,在直腸環肌和縱肌之間形成盲端或穿入直腸形成高位括約肌間瘻。②經括約肌肛瘻:可以爲低位或高位肛瘻,約佔25%,爲坐骨直腸窩膿腫的後果。瘻管穿過內括約肌、外括約肌淺部和深部之間,外口常有數個,並有支管互相溝通。外口距肛緣較近,約5cm左右,少數瘻管向上穿過肛提肌到直腸旁結締組織內,形成骨盆直腸瘻。③括約肌上肛瘻:爲高位肛瘻,少見,佔5%。瘻管向上穿過肛提肌,然後向下至坐骨直腸窩穿透皮膚。由於瘻管常累及肛管直腸環,使治療較困難,需分期手術。④括約肌外肛瘻:最少見,佔1%,爲骨盆直腸膿腫合併坐骨直腸窩膿腫的後果。瘻管穿過肛提肌與直腸相通。這種肛瘻常由於克隆病、腸癌或外傷所致,治療要注意其原發病竈。以上分類在高低位方面較細緻,有利於手術方法的選擇。
臨牀上常簡單地將肛瘻分爲低位或高位兩類,前者是瘻管位於肛管直腸環以下,後者是瘻管在肛管直腸環以上。也有從瘻管的形狀分爲直瘻、彎瘻及蹄鐵形肛瘻。直瘻常爲低位肛瘻,蹄鐵形肛瘻常爲高位,彎瘻可以是低位,也可以是高位。從病理變化上,又可分爲化膿性肛瘻及特異性感染所致的肛瘻。
肛瘻不能自愈,必須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原則是將瘻管全部切開,必要時將瘻管周圍瘢痕組織同時切除,使傷口自基底向上逐漸癒合。
4.1 別名
4.2 分類
4.3 ICD編碼
49.3901
4.4 適應症
掛線療法適用於:
1.適用於距離肛門3~5cm以內,有內外口的低位肛瘻,臨牀上能明顯觸及索條狀的管壁,無分支和急性感染。
4.5 禁忌症
4.6 術前準備
2.術前1d給流質。
3.必要時術前4~6h做肥皂水灌腸。
4.7 麻醉和體位
4.8 手術步驟
1.先在探針尾端縛一橡皮筋,再將探針頭自瘻管外口輕輕向內探入,在肛管齒線附近處找到內口;然後將示指伸入肛管,摸索探針頭,將探針頭彎曲,從肛門口拉出。注意在插入探針時不能用暴力,以防造成假道(圖1.8.2.2.1-1A)。
2.將探針頭從瘻管內口完全拉出,使橡皮筋經過瘻管外口進入瘻管(圖1.8.2.2.1-1B)。
3.提起橡皮筋,切開瘻管內外口之間的皮膚層,拉緊橡皮筋,緊貼皮下組織用止血鉗將其夾住;在止血鉗下方用粗絲線收緊橡皮筋並做雙重結紮,然後鬆開止血鉗。切口敷以凡士林紗布(圖1.8.2.2.1-1C)。
4.9 術中注意要點
1.要正確地找到內口,一般在探針穿出內口時,如不出血,證明內口位置準確。
2.橡筋脫落後,注意傷口必須從基底部開始,使肛管內傷口先行癒合,防止表麪皮膚過早粘連封口。
4.10 術後處理
掛線療法術後做如下處理:
1.術後每天用1∶5000高錳酸鉀熱水坐浴,並更換敷料。一般在術後10d左右,肛瘻被橡皮筋切開,創面用玉紅膏、生肌散換藥。若手術後10d橡皮筋仍未脫落,說明結紮橡皮筋的絲線較松,需要再緊1次。
2.橡筋脫落後,應每日檢查創口,避免粘連而致引流不暢,務使創面肉芽組織由底層向外生長。
3.術後繼續流食1d,以後可隨病人的食慾情況更換飲食。
4.術後24h不大便,此後保持每天1次,便後熱水坐浴、換藥。
4.11 併發症
4.11.1 1.疼痛
一般的疼痛,病人都能忍受。若有劇痛,病人難以忍受者,大多由於掛線過緊或皮膚未完全切開所致。
4.11.2 2.尿瀦留
除本身有泌尿生殖系統疾患外,主要由疼痛引起的反應性尿瀦留。肛管神經與膀胱頸部神經關係密切,肛門部刺激常可引起後尿道和膀胱頸部痙攣,尤其在放置肛管的病例更爲常見。只要除去疼痛病因,適當給予鎮靜劑常可排尿。如仍不能排尿,可給氨甲酰膽鹼0.25mg皮下注射。術後12h仍不能排尿者,須導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