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今医统大全
明·徐春甫辑。其中卷六为经穴发明,以歌诀和附图的形式介绍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及其腧穴;卷七为针灸直指,介绍各种针法、灸法、补泻宜忌等。《古今医统大全》内容包括历代医家传略、《内经》要旨、各家医论,脉候、运气、经穴、针灸、临床各科证治、医案、验方、本草、救荒本草、制药、通用诸方及养生等。
-
徐春甫
简介:徐春甫为明代医学家。编著有《古今医统大全》、《内经要旨》、《妇科心镜》、《幼幼汇集》、《痘疹泄秘》等书。其中《经穴发明》和《针灸直指》两卷,均属针灸简明之作。徐春甫对李杲的脾胃学说很为推崇,并主张良医应当兼通针药,认为用药不可泥守古方,临证应会变通加减等,他的医论和著述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
迎风冷泪
概述:迎风冷泪(coldtearinducedbywindepiphorainducedbywind)为病证名。是指眼无明显赤烂,见风则流冷泪。见《古今医统大全》。病因病机:多由肝肾两虚,精血亏耗所致。症状:症见遇风则冷泪频流。治疗:治宜补益肝肾,可选用左归丸或菊睛丸酌加川芎、白芷、蕤仁、五味子等。
-
伤食吐
伤食吐为病证名。《古今医统大全》:“凡小儿乳哺不宜过饱,若满则溢,故令呕吐。”小儿饮食失宜,最易导致胃气受伤,胃气伤则呕吐。表现为频吐酸馊黏液,或吐黄水,或吐清涎,腹胀,嗳气,厌食等。见于消化不良,急性胃炎等。治宜理胃和中,消导食滞。用保和丸加减;配合针刺足三里及推三关退六腑等法。
-
虫积
《古今医统大全》卷六:“九虫积,腹中不时作块痛,面青,口吐清水。”虫积的治疗:《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虫积,饮食积聚,变化生虫,时呕清水苦水,常生腹中咬痛也。宜雄黄、白矾、槟榔、雷丸、芜荑、榧子、使君子肉,方用妙应丸、温白丸。”亦可用化虫丸、平安万应丸、乌梅丸等方。
-
鼻痒
概述:鼻痒(noseitching)为症状名。是指鼻中有痒感的表现。鼻痒的病因病机:《古今医统大全》:“鼻痒,乃热则生风故也。”鼻痒的治疗:《古今医统:“宜防风通圣散加白附子、僵蚕之类。”
-
二黄膏
制法:清油煎巴豆微黑,去巴豆,入黄蜡化讫,研雄黄、硫黄,温入成膏。摘录:《古今医统大全》卷七十九《痈疽验方》方之二黄膏:别名:二黄散组成:黄柏、大黄各等分。用法用量:用醋调搽。《痘疹传心录》卷十八方之二黄膏:组成:雄黄(末)3钱,雌黄(末)3钱,川乌(末)3钱,松香3钱(末),乱发1团(烧存性)。
-
甘豆汤
《普济方》卷三六一引《汤氏宝书》方之甘豆汤:处方:黑豆1合,甘草1两(切)。用法用量:加淡竹叶一握,能解五脏热毒。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四《仁斋直指方论》卷十五方之甘豆汤:处方:黑大豆2合,甘草2钱。及内蓄风热入肾,腰痛,大小便不通;血淋,诸淋。功能主治:《洪氏集验方》卷四方之甘豆汤主治脚肿。
-
木香化滞汤
功能主治:《内外伤辨惑论》卷下方之木香化滞汤主治郁怒食滞,结于中脘,腹微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食之不散。《古今医统大全》卷三十六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木香化滞汤:组成:木香7分,槟榔1钱,人参1钱,陈皮1钱,泽泻1钱,黄连1钱,白术1钱半,枳壳1钱半(麸炒),厚朴1钱半(姜制),白芍药1钱半,茯苓1钱半。
-
人参木香散
主治:治水气病。治胸膈痞塞,心腹刺痛,胁肋胀满,饮食减少,噫气吞酸,呕逆噎闷,一切气疾,并皆治之。功效:顺气宽中。《百一选方》卷五引张子驷方,名见《普济方》卷二三一方之人参木香散:组成:人参1两,破故纸(微炒,不可焦)1两,木香1钱,罂粟壳半斤(去蒂,并拣取不蛀,净蜜炙,为末,不可焦)。主治:劳嗽。
-
正心汤
功能主治:《古今医统大全》卷四十九方之正心汤主治七情五志,久犯心神,妄言妄笑,不知所苦。功在益气养血,熄风安神。治情志不遂,致患心风,妄言妄笑,恍偬不仁。《医钞类编》卷十四方之正心汤:组成:生地、当归、茯神、远志、石菖蒲、胆星、枣仁、麦冬、郁金、五味、丹砂。用法用量:水煎服。
-
朱砂消痰饮
概述:朱砂消痰饮为方剂名,出自《古今医统大全》卷五十方。处方:胆南星五钱,朱砂(另研)二钱半,麝香(另研)二分。牛胆南星15克朱砂7.5克(另研)麝香0.6克(另研)制法:上药为末。功能主治:主治痰迷心窍,惊悸怔忡。临卧姜汤调下3克。
-
苏麻丸
主治:妇人产后郁冒多汗,大便秘,及老人、诸虚人风秘。各家论述:《本事方释义》:紫苏子气味辛温,入手太阴、足厥明,能降逆下气。附注:紫苏麻仁粥(《严氏济生方》)、苏麻粥(《寿亲养老》卷四)、苏子麻仁粥(《古今医统大全》卷六十九)、麻苏粥(《济阴纲目》卷十四)、麻仁苏子粥(《医方集解》。苏麻丸rdquo;
-
天元玉策
《天元玉策》即《天元玉册》。《天元玉册》为运气学专著。一作《天元玉策》(见《郡斋读书后志》)。30卷。唐·王冰撰。《古今医统大全》称此书:“元诰《内经》之意,益之以五运六气之变。”已佚。
-
苏子麻仁粥
概述:苏子麻仁粥出《古今医统大全》卷六十九引《严氏济生方》。为《普济本事方》卷十“麻子苏子粥”之异名。别名:苏麻粥(《寿亲养老新书》卷四)。处方:紫苏子大麻子各50克功能主治:治妇人产后郁冒多汗,大便秘;老人、虚人风秘。用法用量:洗净,研极细,用水再研取汁150毫升,分二次煮粥啜之。
-
历代中医名著精华丛书
该丛书选择《外台秘要》、《圣济总录》、《普济方》、《古今医统大全》、《证治准绳》、《景岳全书》、《本草纲目》、《赤水玄珠》、《古今图书医部全录》、《医宗金鉴》等10种学术内容丰富、篇幅较大的古代医学名著予以整理、压缩为精华本,力求取精用宏,突出临床医学精粹,便于读者学习、检索相关内容。
-
胎怯
2.五软证。胎怯·脾肾气虚证:胎怯·脾肾气虚证(fetaldebilitywithsyndromeofqideficiencyofspleenandkidney)是指成胎之际肾精不充,出生之后脾气不足,全身失于濡养,以啼哭无力,多卧少动,皮肤干皱,肌肉瘠薄,四肢不温,吮乳乏力,呛乳溢乳,哽气多哕,腹胀腹泻,甚而水肿,指纹淡为常见症的胎怯证候。
-
月潮
出自《古今医统大全》。亦名月水、月水汁、月信、月行、月汛、月使、月运、月事、月经水、月脉、月客、月浣、月候、月候血、月期华水、月漏、月潮、月露、红脉、红漏、红潮、血经、血信、血脉、经水、经月、经汁血、经血、经事、经脉、经信、经候、信水、癸、癸水、朝信、潮水、水中金等。是指胞宫周期性出血的生理现象。
-
玉翳浮睛
又名玉翳浮满、玉翳浮瞒、玉翳浮睛。《银海精微》:“初则红肿赤脉穿睛,渐渐生白翳膜,初起时如碎米,久则成片,遮瞒乌睛,凝结如玉色,名日玉翳遮睛。”治法:赤痛羞明,风热尚甚者,宜祛风清热,可用明目菊花散加减;病久红赤不甚,肝肾亏虚者,宜滋养肝肾,明目退翳,用通明补肾丸。
-
养子十法
养子十法护养小儿的十种方法。见《古今医统大全》。即一要背暖;三要足暖;四要头凉;六者,精神未全,勿见非常之物;七者,不温脾胃,致成吐泻慢惊;九者,勿得轻服轻粉、朱砂;十者,小儿腠理不密,频洗不慎,湿热之气蒸郁不散,变生赤游丹毒。故小儿洗浴时要适可而止,注意防保。
-
日华子
日华子为五代药学家。姓大,名明,《鄞县志》记载为四明(今浙江鄞县)人,《古今医统大全》记载为雁门(今山西代县)人,对药物很有研究。在诸家本草和当代用药经验的基础上,以药物的寒温、性味、华实、虫兽为分类方法,自成一家,撰有《大明本草》二十卷(又称《日华子诸家本草》)。
-
目早晨疼痛
目早晨疼痛为病证名。见《银海精微》。指眼于清晨疼痛。“因虚阳上攻,头风注目,早晨血气皆从上行,故虚阳得风火而势益盛,故(目)疼痛也”(《古今医统大全》)。宜养阴明目,祛风止痛,用芎莠散或白蒺藜散加减。
-
交乳
又名鬾病、被鬾、中鬾。交乳的病因病机:由“鬾乳”或乳食停滞而致的营养不良性疾病。交乳的症状:《古今医统大全》:“怀孕乳儿,致令黄瘦,腹大脚软,名曰鬾病。”《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其候精神不爽,身体痿痹,骨软发落。”交乳的治疗:治用消乳丸消乳积,有热者用龙胆汤清热;继以参苓白术散补之,令儿断乳则愈。
-
黄风
见《古今医统大全》。黄风内障为病证名。为五风变内障之一。《证治准绳·杂病》于绿风内障证指出:“久则变为黄风”。是指由绿风内障失治而成,以瞳神散大、晶状体混浊呈淡黄色、目盲为主要表现的眼病。黄风的症状:证见“瞳神已大,而色昏浊为黄也”(《张氏医通》卷八),展缩失灵,目已失明。
-
白芷丸
石斛气味甘平微咸,入肝脾肾三经;摘录:《寿亲养老》卷四《圣济总录》卷一○七方之白芷丸:处方:白芷1两,细辛(去苗叶)1两,五味子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石决明(洗)1两,茺蔚子2两,熟干地黄2两半,蕤仁2两半。
-
夺命抽刀散
功能主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方之夺命抽刀散主治脾胃积冷,中焦不和,心下虚痞,腹中疼痛,胸胁逆满,噎塞不通,呕吐冷痰,饮食不下,噫气吞酸,口苦无味,血气刺疼,并解酒毒。《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夺命抽刀散:处方:干姜(入巴豆半两.同炒至黑色.用法用量:本方方名,《古今医统大全》引作抽刀散。
-
二术二陈汤
《张氏医通》卷十六方之二术二陈汤:《张氏医通》卷十六方之二术二陈汤组成为姜半夏、茯苓、陈皮、炙甘草、白术(姜汁拌晒)、苍术(麻油拌炒)、生姜、乌梅肉。功能燥湿化痰,健脾和胃。《古今医统大全》卷二十四方之二术二陈汤:别名:苍白二陈汤(《证治汇补》卷八)、二陈二术汤(《医略六书》卷二十一)。
-
加味虎潜丸
摘录:《张氏医通》卷十六《古今医统大全》卷八十四方之加味虎潜丸:处方:人参1两,黄耆(蜜炙)1两,白芍药(煨)1两,当归(酒洗)1两,山药1两,锁阳(酥炙)7钱半,虎骨(酥炙)7钱半,龟版(酥炙)7钱半,菟丝子(制如法)7钱半,破故纸(炒)7钱半,杜仲(姜汁炒断丝)7钱半,五味子7钱半,牛膝(酒浸)2两。
-
圣功散
用法用量:每服三钱,浓米饮调下,黎明空腹时,先嚼炙猪肉之属,只咽汁吐去滓,再服药。功能主治:《传信适用方》卷一方之圣功散主治中湿瘫痪。功能主治:《圣济总录》卷一五九方之圣功散主治难产,横生倒产,困顿不省人事。主治小儿五疳。微利,即去四顺饮,如前撸食,空心撸食圣功散,仍食后服神功散,以解热毒。
-
小胃丹
概述:小胃丹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又云,水浸冬七,春、秋五日,或水煮亦可)、大戟(长流水煮一时,再水洗晒干)各半两,大黄(湿纸裹煨,勿焦,切,焙干,再酒润,炒熟焙干)一两半,黄柏三两(焙炒),每服二三十丸,临卧津液吞下,或白汤一口送下,取其膈上之湿痰热积,以意消息之,欲利则空心服。
-
挂线疗法
中医·挂线疗法:挂线疗法为治法。外口距肛缘较近,约5cm左右,少数瘘管向上穿过肛提肌到直肠旁结缔组织内,形成骨盆直肠瘘。由于瘘管常累及肛管直肠环,使治疗较困难,需分期手术。俯卧位、侧卧位或截石位。手术步骤:1.先在探针尾端缚一橡皮筋,再将探针头自瘘管外口轻轻向内探入,在肛管齿线附近处找到内口;
-
肛瘘挂线手术
中医·挂线疗法:挂线疗法为治法。外口距肛缘较近,约5cm左右,少数瘘管向上穿过肛提肌到直肠旁结缔组织内,形成骨盆直肠瘘。由于瘘管常累及肛管直肠环,使治疗较困难,需分期手术。俯卧位、侧卧位或截石位。手术步骤:1.先在探针尾端缚一橡皮筋,再将探针头自瘘管外口轻轻向内探入,在肛管齿线附近处找到内口;
-
肛瘘挂线疗法
中医·挂线疗法:挂线疗法为治法。外口距肛缘较近,约5cm左右,少数瘘管向上穿过肛提肌到直肠旁结缔组织内,形成骨盆直肠瘘。由于瘘管常累及肛管直肠环,使治疗较困难,需分期手术。俯卧位、侧卧位或截石位。手术步骤:1.先在探针尾端缚一橡皮筋,再将探针头自瘘管外口轻轻向内探入,在肛管齿线附近处找到内口;
-
火珠耀日
火珠耀日为灸法之一。《古今医统大全》言:“有火珠耀日,以艾承之,得火为上”。指用玻璃球聚太阳光点艾施灸的过程。
-
大明
一说宋代药学家。姓大,名明,《鄞县志》记载为四明(今浙江鄞县)人,《古今医统大全》记载为雁门(今山西代县)人,对药物很有研究。在诸家本草和当代用药经验的基础上,以药物的寒温、性味、华实、虫兽为分类方法,自成一家,撰有《大明本草》二十卷(又称《日华子诸家本草》)。另撰眼科专书《鸿飞集》一卷,亦佚。
-
小儿乳哺法
小儿乳哺法即乳儿法。《幼科类萃·乳哺论》:“初生芽儿,藉乳为命,乳哺之法,不可不慎。”《备急千金要方》:夏不去热乳,令儿呕逆;《保婴撮要》:“小儿初生,须令乳母慎七情、六淫,厚味炙煿,则乳汁清宁,儿不致疾。《古今医统大全》:“初生时或未有奶子,产妇之乳未下,可用猪乳代之,可免惊痫痘疮。
-
中魃
中魃即继病,出《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八。出《证治准绳·幼科》。又名交乳、鬾病、被鬾、中鬾。由“鬾乳”或乳食停滞而致的营养不良性疾病。《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其候精神不爽,身体痿痹,骨软发落。”治用消乳丸消乳积,有热者用龙胆汤清热;继以参苓白术散补之,令儿断乳则愈。
-
风冲泣下
风冲泣下为病证名。《儒门事亲》卷四:“风冲泣下者,俗呼风冷泪是也。”指眼遇风流泪,且泪下无热感。参见迎风冷泪:迎风冷泪为病证名。见《古今医统大全》。多由肝肾两虚,精血亏耗所致。症见遇风则冷泪频流。治宜补益肝肾,可选用左归丸或菊睛丸酌加川芎、白芷、蕤仁、五味子等。
-
古今医统
《古今医统》即《古今医统大全》。明·徐春甫辑于1556年。其中包括历代医家传略、《内经》要旨、各家医论、脉候、运气、经穴、针灸、临床各科证治、医案、验方、本草、救荒本草、制药、通用诸方及养生等内容。书中除引录古说外,在医学理论方面作者有所阐发,选辑资料比较丰富,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
四物延胡汤
概述:四物延胡汤为方剂名,出自《古今医统大全》卷八十一方。组成:当归、延胡索各一钱,川芎、白芍药、生地黄各五分,桃仁、红花、牛膝各七分。用法用量:水煎,空腹服。功能主治:功能养血和血,化瘀止痛。主治瘀血肠痈,小腹硬痛。运用:若大便秘,加大黄。
-
百谷丸
概述:百谷丸为方剂名,出自《景岳全书·古方八阵》方,即《古今医统大全》卷二十三方记载的大健脾丸的别名。组成:人参、陈皮、茯苓各二两,枳实、青皮、炒半夏曲、山楂各一两,白术(土炒)三两,炒白豆蔻、木香各五钱,炒谷芽、黄连(同吴茱萸五钱浸炒赤色,去吴茱萸)各一两六钱。功能主治:功能健脾养胃,利湿消食。
-
五硬
症状:《古今医统大全》:“头硬不能俯视,气壅胸膈,手足心冷如冰而硬,名曰五硬。”病因病机:多因禀赋不足,真阳大虚所致。治疗:急用六君子汤加炮姜、肉桂、柴胡、升麻,以复其真气。《幼科铁镜》指肝受风邪,头颈手足强直的病证。治疗:治宜平肝熄风。手硬、脚硬、腰硬、肉硬、颈硬·五硬:五硬为病证名。
-
三棱针
概述:三棱针为针具名:1.针刺工具;现用不锈钢制成,针身呈圆柱状,针尖呈三角形,三面有刃,临床用于点刺放血。古代九针之一。《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锋针,取法于絮针。筩其身,锋其末,长一寸六分,主痈热出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胞睑生疮、椒疮、粟疮等用以刺刮劆洗。
-
女人血气逆流
即室女逆经,指女子(本应指未婚者)因逆经而致眼部出血之病证。又名女子逆经、女子逆经赤涩、女人血气逆流、逆经目赤。《银海精微》:“此乃室女或肥壮妇人血热经闭,过期不行,则血逆于上,注于目,灌于睛外皆红色。”治宜清热调经或破血通经,用调经散或顺经汤加减。
-
继病
继病病证名。又名交乳、交奶、鬾病、被鬾、中鬾。由“鬾乳”或乳食停滞所致的营养不良性疾病。《古今医统大全》:“怀孕乳儿,致令黄瘦,腹大脚软,名曰鬾病。”《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其候精神不爽,身体痿痹,骨软发落。”治宜先用保和汤消乳积,再用龙胆泻肝汤清热,继用异功散或参苓白术散以健脾胃。
-
肠风
概述:肠风:1.经外奇穴名;《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槐角丸治五种肠风泻血:粪前有血名外痔;《证治汇补·下窍门》:“或外风从肠胃经络而入害,或内风因肝木过旺而下乘,故曰肠风。”《杂病源流犀烛·诸血源流》:“肠风者,肠胃间湿热郁积,甚至胀满而下血也。宜槐花散,或四物汤加阿胶、山栀、地榆。
-
冰翳
概述:冰翳:1.冰翳内障;2.某些并发性白内障。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六。其障“如冰冻坚实,傍观透于瞳神内”(《张氏医通》卷八)。属圆翳内障范围。“冰翳初患,头额眉睑遍痛,眼中赤涩。此由肝脏积热,久成内障,其翳如冰,瞳人渐大”(《古今医统大全》)。本病宜内服菊睛丸加减,障翳成熟时可用金针拨离。
-
鼻酸
概述:鼻酸(irritatingsensationinnose)为症状名。是指鼻内有酸感的表现。鼻酸的病因病机:《古今医统大全》:“鼻酸,乃痰火所为。”鼻酸的治疗:《古今医统大全》:“宜凉膈散加荆芥穗、桔梗之类。”
-
白膜侵睛
是指从白睛或黑睛边缘起薄膜一片,或白或赤,渐渐向黑睛中央方向蔓延的表现。白膜侵睛的病因病机:《古今医统大全》:“此症肝虚肺盛,故有白膜侵上黑睛。白珠多赤,亦肺有火邪。”一般膜赤而厚,发展较快者,多属实火,且血分瘀热;发展不明显者,多属气阴虚。白膜侵睛的治疗:治疗白膜侵睛宜用清热养阴,明目退翳等法。
-
大健脾丸
人参(清河者)2两(饭上蒸),白术(无油者)3两(土炒),枳实1两(饭上蒸),广陈皮2两(米泔洗),广青皮1两(米醋炒),白茯苓2两(饭上蒸),半夏曲1两(炒),谷芽1两6钱(炒),山楂肉1两(饭上蒸),川黄连1两6钱(用吴茱萸半两浸,炒赤色,去萸),广木香半两(不见火),白蔻仁半两(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