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全國中草藥彙編》:狗尾草
2.1 拼音名
Gǒu Wěi Cǎo
2.2 別名
莠、光明草、光明子[種子]、金毛狗尾草、谷莠子、毛毛草、毛嘟嘟、狗毛尾
2.3 來源
禾本科狗尾草屬植物狗尾草Setaria viridis (L.) Beauv.的全草,花穗、根和種子亦入藥。秋季採收,分別曬乾。
2.4 性味
淡,平。
2.5 功能主治
祛風明目,清熱利尿。用於風熱感冒,砂眼,目赤疼痛,黃疸肝炎,小便不利;外用治頸淋巴結結核。
2.6 用法用量
0.5~1兩。
2.7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3 《中華本草》:狗尾草
3.1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莠草,秀而不實,故字從秀。穗形象狗尾,故俗名狗尾。其莖治目痛,故方士稱爲光明草,阿羅漢草。原野垣牆多生之。苗葉似粟而小,其穗亦似粟,黃白色而無實,採莖筒盛,以治目病。惡莠之亂苗,即此也。
3.2 拼音名
Gǒu Wěi Cǎo
3.3 英文名
Green Bristlegrass Herb, Herb of Green Bristlegrass
3.4 別名
莠、莠草子、莠草、光明草、阿羅漢草、狗尾半支、谷莠子、洗草、大尾草、大尾曲、毛娃娃、毛嘟嘟、毛毛草
3.5 來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etaria viridis(L.) Beauv.[Panicum viride L.]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曬乾或鮮用。
3.6 原形態
狗尾草,一年生草本。稈直立或基部膝曲,高10-100cm,基部徑達3-7mm。葉鞘松馳,邊緣具較徑的密綿毛狀纖毛;葉舌極短,邊緣有纖毛;葉片扁平,長三角狀狹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先端長漸尖,基部鈍圓形,幾成栽狀或漸窄,長4-30cm,寬2-18mm,通常無毛或疏具疣毛,邊緣粗糙。圓錐花序緊密呈圓柱狀或基部稍疏離,直方或稍彎垂,主軸被較長柔毛,長2-15cm,寬4-13mm(除剛毛外),剛毛長4-12mm,粗糙,直或稍扭曲,通常綠色或褐黃到紫紅或紫色;小穗2-5個簇生於主軸上或更多的小穗着生在短小枝上,橢圓形,先端鈍,長2-2.5mm,鉛綠色;第1穎卵形,長約爲小穗的1/3,具3脈,第2穎幾與小穗等長,橢圓形,具5-7脈;第1外稃與小穗等長,具5-7脈,先端鈍,其內稃短小狹窄,第2外稃橢圓形,具細點狀皺紋,邊緣內卷,狹窄;鱗被楔形,先端微凹;花柱基分離。穎果灰白色。花、果期5-10月。
3.7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荒野、道旁。
3.8 性狀
西藏地區使用的狗尾草,爲金狗尾草Setaria glauca(L.)Beauv.的全草。
3.9 化學成份
本品含澱粉(starch)。
3.10 藥理作用
用狗尾草花粉製成抗原浸出液(濃度1:100),皮內注射0.02ml於哮喘患者,以注射部位風團>5mm並繞以紅暈者爲陽性,陽性率爲74.4%(163/219)。對25例狗尾草花粉抗原反應陽性者,用狗尾草花粉作爲抗原,採用小量全血法測定其嗜鹼細胞組胺釋放率(HRBT),同時測定期血清總IgE。結果HRBT陽性率88%(22/25例),20例血清總IgE增高(陽性率80%)。提示狗尾草花粉是一重要致敏原。
3.11 性味
味甘;淡;性涼
3.12 歸經
心;肝經
3.13 功能主治
清熱利溼;祛風明目;解毒;殺蟲。主風熱感冒;黃疸;小兒疳積;痢疾;小便澀痛;目赤澀痛;目赤腫痛;癰腫;尋常疣;瘡癬
3.14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2g,鮮品可用一對30-60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3.15 各家論述
1.《本草綱目》:治疣目,貫發,穿之即幹滅也。凡赤眼拳毛例睫者,翻轉目臉,以一、二莖蘸水戛去惡血。
2.《本草綱目拾遺》:治疔癰癬。面上生癬,取草數莖揉軟,不時搓之。
3.《貴州民間方藥集》:解熱,治目疾。又用治麻(疣)子。
3.16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