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原形態
灌木或落葉小喬木,常直立,高約8m。稀攀援狀;樹皮褐色或灰褐色,平滑;有顯着的圓形皮孔,有時具刺。葉互生;葉柄長5-15mm,上面淺溝狀,下面圓形;葉厚紙質或近革質,倒卵狀橢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7-13cm,寬3-6cm,先端急尖而稍鈍,基部闊楔形或近圓形,全緣,上面綠色,無毛,下面淡綠色,脈腋被叢毛,漸老時無毛。聚傘花序3-8生於葉腋,常花葉同時開放;總花梗長5-8mm,花梗長7-10mm;花折色至黃色,有濃香味;萼裂片三角形,兩面均有柔毛;雄蕊20-30;花盤肉質;子房1室。核果卵形或橢圓形,長1.5cm,寬0.9-1.2cm,成熟時同紅色至黑色,先端有宿存萼。花期2-4月,果期4-7月。
7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高溫、喜光、畏寒冷。野生於熱帶低海拔至中海拔的村邊、路邊或疏林中。引種栽培時應選擇無霜地區。對土壤要求不嚴,一般以深厚,肥沃而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爲宜。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夏季果產成熟,應隨採隨播,貯藏時間過久,種子發芽率低。把採收的種子晾乾後,播於苗牀上,條播按行距30cm開溝,溝深5cm,種子均勻播入溝內後,覆蓋細土3cm,澆水保溼。育苗1年後,苗高30cm以上時定植。按行株距350cm×350cm開坑,每坑栽1株,壓緊,澆足定根水。
田間管理 定植後,每年春、夏季和秋、冬季各追肥1次,肥料用堆肥,複合肥,草本灰或廄肥等。第次追肥前中耕除草,施肥後結合培土。成齡樹注意修剪去過密枝、根莖分櫱枝等,促進主幹粗壯。
11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