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腹部腫塊是指在腹部檢查時可觸及到的異常包塊。常見的原因有臟器腫大,空腔臟器膨脹,組織增生,炎症粘連及良惡性腫瘤等。
腹部腫塊主要依靠觸診檢查。觸診如果發現腫塊應注意腫塊的位置、大小、形態、質度、有無壓痛及移動度。藉此來鑑別腫塊的來源和性質。
爲了弄清腹腔腫塊的確切部位和所在臟器以及腫塊的性質,有必要選擇適當器械進行檢查,以便爲外科手術治療制訂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據。常用的檢查方法有X線造影、B型超聲、CT、磁共振、內鏡等。
詳細瞭解病史對腹部疾病的診斷有重要意義。腫塊的生長速度,伴隨症狀都可以給診斷提供一定的線索。腹部腫塊可見於多種疾病,故應與常見多發的疾病進行鑑別。
腹部腫塊是臨牀上常見的症狀與體徵,可由多種疾病而引起,因此,臨牀上遇到腹部腫塊患者時,應積極尋找引起包塊的原發病,只有針對原發病治療,包塊才能縮小或消退。
8 病因
8.1 右上腹部腫塊
(2)膽囊腫大:如急性膽囊炎、膽囊積水、膽囊積血、淤膽性膽囊腫大、先天性膽總管囊腫、原發性膽囊癌、膽囊扭轉等。
(3)肝曲部結腸癌。
8.2 中上腹部腫塊
(1)胃部腫塊:如潰瘍病、胃癌及胃部其他良惡性腫瘤、胃黏膜脫垂症、胃石症等。
(2)胰腺腫塊:如急性胰腺炎、胰腺囊腫、胰腺囊性腺瘤、胰腺癌等。
(3)肝左葉腫大。
(5)小腸腫瘤:如小腸惡性淋巴瘤、小腸癌、其他少見的小腸腫瘤。
(6)腹主動脈瘤。
8.3 左上腹部腫塊
常見的原因有:
(3)脾曲部結腸癌。
8.4 左右腰部腫塊
(1)腎臟疾病引起的腫塊:如腎下垂與遊走腎、先天性腎囊腫、腎積水、腎積膿、蹄鐵形腎、腎包蟲囊腫、腎臟腫瘤等。
(3)原發性腹膜後腫瘤。
8.5 右下腹部腫塊
(2)回盲部腫塊:多見於回盲部結核、克羅恩病、盲腸癌、回盲部阿米巴性肉芽腫、回盲部放線菌病。
(3)大網膜扭轉。
(4)右側卵巢腫瘤。
8.6 中下腹部腫塊
8.7 左下腹部腫塊
可見於潰瘍性結腸炎、直腸、乙狀結腸癌、直腸、乙狀結腸血吸蟲病性肉芽腫、左側卵巢囊腫等。
8.8 廣泛性與不定位性腫塊
9 發病機制
9.1 臟器腫大
腹腔實質性臟器常因爲炎症或臟器腫瘤組織增生使臟器腫大。循環障礙,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或縮窄性心包炎時,肝臟可因淤血而腫大。腎臟可因輸尿管堵塞、狹窄或受壓而引流不暢致腎積水使腎臟腫大。各種原因引起的門靜脈高壓致使脾靜脈血流受阻而引起脾臟腫大。也可由於臟器的扭轉或異位形成。
9.2 空腔臟器膨脹
空腔臟器常可因炎症、腫物或臟器扭轉而引起梗阻。梗阻以後使腔內積液積氣引起臟器膨脹。如幽門梗阻時可在上腹部見到胃的膨脹。腸梗阻可在梗阻的上段見到腸型。下尿路梗阻使膀胱積尿致膀胱膨脹。膽道阻塞膽汁排泄不暢使膽囊腫大。
9.3 腹腔的炎症
腹腔臟器或組織發生炎症時,如果形成膿腫就可出現炎性包塊。如肝膿腫,腎周圍膿腫,闌尾周圍膿腫。腹腔的炎症可使臟器與臟器、組織之間相互粘連形成包塊。最常見的是結核性腹膜炎。
9.4 腹腔腫物
腹腔臟器的良惡性腫瘤,由於組織的不正常的增生常在所在部位形成包塊,如胃癌、胰腺癌常在上腹部見到腫塊。腫物壓迫鄰近臟器,如胰腺癌壓迫膽總管引起膽囊腫大。腹腔的良性腫物多見於囊腫。可爲先天性或繼發於炎症。一般生長速度緩慢,但體積可以很大。
10 腹部腫塊的臨牀表現
腹部腫塊主要依靠觸診檢查。觸診如果發現腫塊應注意腫塊的位置、大小、形態、質度、有無壓痛及移動度。藉此來鑑別腫塊的來源和性質。
10.1 腹部腫塊的位置
確定腫塊的位置可瞭解腫塊的來源。某個部位的腫塊多來源於該部位的臟器。如右上腹的腫塊多來源於肝臟、膽囊或肝曲結腸。帶蒂包塊或腸繫膜、大網膜的包塊位置多變。腸管分佈區的較大包塊,如果伴有梗阻,腫塊可能爲該段腸管內腫物。如果不伴有梗阻,多來源於腸繫膜、大網膜或腹膜後臟器。多發而散在者常見於腸繫膜淋巴結結核、腹膜結核或腹腔轉移癌。
10.2 腫塊的大小
在臍周圍觸到較小的腫塊可能爲腫大的腸繫膜淋巴結。巨大的腫塊多發生於肝、脾、胰腺、腎臟、卵巢及子宮等臟器,以囊腫多見。如包塊大小變異不定,甚至可消失,可能爲充氣的腸曲引起。
10.3 腫塊的形態
圓形表面光滑的包塊,以囊腫爲多。形態不規則,表面不光滑、堅硬多爲惡性腫瘤,炎性腫物或結核包塊。索狀或管狀腫物,短時間內形態多變者,可能爲蛔蟲團或腸套疊。右上腹觸到卵圓形腫物,光滑可能爲膽囊或腎臟。腫大的脾臟可以觸到脾切跡。
10.4 腫塊的硬度和質地
腫塊如果質地硬多見於腫瘤、炎性或結核性腫塊,如胃癌、肝癌及結核性腹膜炎形成的包塊。腫塊若爲囊性,腫物質地柔軟,多見於囊腫。
10.5 壓痛
炎性腫塊有明顯壓痛。如位於右下腹的包塊、壓痛明顯,多爲闌尾周圍膿腫。肝大有明顯壓痛可能爲肝膿腫。
10.6 移動度
如果包塊隨呼吸上下移動,可能爲肝、脾、腎、胃或這些臟器的腫物。膽囊、橫結腸的腫物也可隨呼吸上下移動。如果包塊能用手推動者,可能來自胃、腸或腸繫膜。移動範圍廣、距離大的腫物,多爲帶蒂的腫物,遊走脾、遊走腎等。凡腹膜的腫瘤及局部的炎性腫塊一般不移動。
11 實驗室檢查
巨大脾臟,伴有白細胞顯著增高達數萬至數十萬,並有幼稚細胞,提示爲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化驗骨髓象可明確診斷。
肝臟腫大,常伴有肝功能異常。肝大伴甲胎蛋白升高,提示爲原發性肝癌。如果伴有腹水,腹水常規檢查可鑑別腹水爲滲出液還是漏出液。肝大伴有漏出性腹水,可能爲肝硬化或循環障礙引起的肝淤血。可根據腹水的白細胞分類鑑別爲化膿性感染還是結核感染。血性腹水多提示爲惡性腫瘤。如果在腹水中發現了癌細胞,說明癌腫已發生轉移。
12 其他輔助檢查
爲了弄清腹腔腫塊的確切部位和所在臟器以及腫塊的性質,有必要選擇適當器械進行檢查,以便爲外科手術治療制訂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據。常用的檢查方法有X線造影、B型超聲、CT、磁共振、內鏡等。
消化道的腫物可行鋇餐造影檢查。B型超聲、CT、磁共振適用於實質性臟器的檢查,以瞭解臟器內的佔位性病變,也是診斷膀胱、子宮腫物的重要手段。胃腸道的腫物最好的檢查方法是用胃鏡和腸鏡,腹腔的腫物可用腹腔鏡檢查。在行內鏡檢查時應取活組織進行組織學檢查,以便確定腫物的性質。對上述檢查方法的選擇,應選擇既經濟又準確的手段,避免重複檢查。
13 診斷
詳細瞭解病史對腹部疾病的診斷有重要意義。腫塊的生長速度,伴隨症狀都可以給診斷提供一定的線索。
胃癌在病史中常有進行性的食慾缺乏、貧血、消瘦。膽囊腫大,伴有進行性的黃疸而無腹痛常提示有胰頭癌。膽囊腫大、間歇性黃疸伴有發作性右上腹痛及發熱多見於膽石症。肝臟腫大,如病史中有慢性心力衰竭可能爲肝臟淤血。炎性腫塊常有發熱及相應部位的疼痛史。病史長,腫塊生長速度緩慢,不伴有其他症狀,多提示爲良性腫塊。
14 鑑別診斷
因爲腹部腫塊可見於多種疾病,故以下僅就常見多發的疾病進行鑑別。
14.1 胃癌
多見於中年以上男性患者,臨牀表現爲消瘦、上腹部疼痛不適、上消化道出血等,出現腹部腫塊時,多提示病變已屬晚期,包塊多位於上腹部或臍上方,質地堅硬,表面不規則,邊界不清,晚期可併發幽門梗阻。經X線鋇餐或胃鏡檢查並行活組織病理檢查可作出診斷。
14.2 腸梗阻
腸梗阻患者既往多有腹部手術、損傷或炎症病史,表現爲腹痛、嘔吐、腹脹、停止排氣與排便等,因腸管膨脹而出現腹部腫塊,可有固定壓痛或腹膜刺激徵。機械性腸梗阻時可見逆蠕動波,聽診可聞及氣過水音或金屬音,X線立位腹部透視或平片可見多數液平面或腸脹氣襻。
14.3 胰腺癌
胰腺癌所致腹部腫塊常深而固定,質地較硬,邊緣不清,胰頭癌位於右中上腹部,胰體尾癌則位於左上腹,主要臨牀症狀爲上腹部脹痛,少數患者爲劇烈腹痛,疼痛常與體位有關,身體前傾位時,疼痛減輕,平臥位時則疼痛加重,此外還有噁心、嘔吐、腹脹等症狀;胰頭癌常發生梗阻性黃疸,且黃疸呈進行性加深,可捫及腫大的膽囊而無壓痛。B超檢查可見癌腫部位增大、胰管擴張;X線氣鋇雙重造影可見十二指腸曲擴大;血清癌胚抗原、糖抗原CA19-9、CA50等呈陽性;ERCP、CT、放射性核素掃描及超聲內鏡以及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可提供診斷依據。
14.4 胰腺假性囊腫
多繼發於胰腺炎或胰腺外傷之後。腹部腫塊多位於中上腹,大小不一,呈圓形或橢圓形,表面光滑;假性囊腫若壓迫膽總管下段,可出現持續或緩慢加深的黃疸;B超、CT等檢查可發現胰腺囊性包塊。
14.5 急性膽囊炎
急性膽囊炎時,因膽囊黏膜充血水腫、血管擴張、滲出增加可造成膽囊積膿,故膽囊發生腫大。腫大的膽囊一般呈橢圓形,表面光滑,可隨呼吸上下活動。若膽囊內壓繼續升高,則可引起組織壞死,囊壁穿孔,周圍粘連侷限化時則形成膽囊周圍膿腫,此時膽囊表現爲較大的炎性包塊,邊緣不清,有明顯壓痛和腹肌緊張、黃疸和全身症狀,根據病史、體徵、B超、CT等檢查往往可明確診斷。
14.6 腸結核
多見於青壯年,常繼發於腸外結核(肺、卵巢、輸卵管或腹膜結核等)。增生性腸結核可在回盲部形成炎性腫塊,位置較固定,質地中等硬,輕壓痛,臨牀表現有腹痛、腹瀉與便祕交替、發熱、盜汗等,X線檢查發現回盲部有激惹、鋇劑充盈缺損或狹窄等徵象,結腸鏡檢查可見到潰瘍性病變。如組織學檢查發現乾酪性肉芽腫時,則可確診。
14.7 克羅恩病(Crohn病)
多見於青壯年,有慢性反覆發作性右下腹痛、腹瀉、發熱等症狀。由於腸粘連、腸繫膜淋巴結腫大、內瘻或膿腫形成,故常在右下腹捫及包塊,包塊邊緣不清,質地中等,有壓痛。此外,患者多伴有關節炎等腸外表現。X線徵象可見節段性迴腸黏膜皺襞消失,呈線樣徵;結腸鏡檢查可見到溝槽樣或裂隙狀縱形潰瘍病變,病變之間黏膜正常或可見到鋪路石樣改變。組織學檢查如發現非乾酪性肉芽腫時可確立診斷。
14.8 阿米巴或血吸蟲性肉芽腫
阿米巴或血吸蟲性肉芽腫可形成腹部炎性包塊,包塊可發生於迴腸、結腸、直腸等部位。患者常有相應的病原體感染史,膿血便常見,糞便常規或孵化檢查可發現相關病原體,結腸鏡檢查可證實診斷。
14.9 結腸癌
結腸癌好發於中年以上的男性患者,表現爲血便、腹痛、腹瀉等症狀,結腸各段癌腫可在相應部位出現包塊,包塊呈輪廓不規則,質地堅硬,大小不等,表現呈結節狀,一般可以推動;發現包塊時,多提示癌腫已發展到中、晚期。糞便隱血試驗可呈持續陽性。診斷主要依靠X線鋇劑灌腸或結腸鏡檢查,腸鏡下活組織病理檢查可獲確診。
14.10 多囊腎
多囊腎一般爲先天性,常爲雙側多發,囊腫長大形成包塊,表面多呈結節狀,質地較硬,可壓迫正常腎組織而產生腰痛、血尿、泌尿系感染等症狀。B超、腎盂造影、CT、MRI等檢查可確診。
14.11 腸繫膜淋巴結結核
多見於青壯年,可表現爲腸繫膜的包塊,病變涉及多個淋巴結,包塊較大,外形不規則,質地偏硬,活動度小,常伴有慢性腹痛、消瘦、低熱、乏力、貧血等症狀。B超、CT、淋巴管造影等檢查可協助診斷。
14.12 闌尾膿腫
急性化膿性闌尾炎穿孔後,可在右下腹麥氏點附近形成急性炎性腫塊,腫塊邊界常不清楚,伴局部壓痛及腹肌緊張、高熱,外周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若闌尾膿腫未完全吸收,可在右下腹遺留包塊,邊界不清。根據闌尾炎病史、體徵結合B超等檢查可作出診斷。
14.13 卵巢囊腫
卵巢囊腫多見於青中年婦女,初期囊腫小,多無症狀,僅在婦科檢查時發現。較大囊腫可在中、下腹觸及,呈圓形或卵圓形,活動度大,有囊性感。巨大的卵巢囊腫可佔據整個腹部,體檢時可發現兩側腹部叩診爲鼓音,中央爲濁音,與腹水不難區別。婦科檢查或B超檢查可見囊腫與子宮能分開,與附件關係明確,從而作出正確診斷。有時巨大卵巢囊腫需在手術時才能確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