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離性神經症狀障礙

精神障礙 精神科 分離障礙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fēn lí xìng shén jīng zhèng zhuàng zhàng ài

2 英文參考

dissociative neurological symptomdisorder[精神障礙診療規範(2020 年版)]

3 概述

分離性神經症狀障礙(dissociative neurological symptomdisorder)是一組以運動障礙感覺障礙、抽搐、木僵等爲主要臨牀特徵的精神障礙[1]。但其症狀神經解剖特徵或生理功能不相符[1]。這些症狀一般不會在另一種分離障礙(如分離性身份障礙)中出現[1]。此類患者多就診於綜合醫院神經科、五官科、急診科、康復科等非精神科部門,但常沒有提供合適的診療[1]。如果沒有得到及時、充分的治療,分離神經症狀會持續多年[1]應激或內心衝突、人際衝突容易激發分離神經症狀,但並非所有患者都有明顯的、現實的心理應激創傷,一部分慢性疼痛外傷患者也可出現上述症狀[1]。因此,ICD-11 不再強調個體心理社會因素與症狀的因果關係[1]

分離性神經症狀障礙發生於女性,男女比例爲 1:2~1:5[1]患者可以在各年齡段發病[1]分離性神經症狀障礙常與軀體疾病、其他精神障礙共病[1]

4 臨牀特徵

分離性神經症狀障礙的臨牀表現複雜多樣,症狀在被觀察或關注時常加重。患者也可能伴隨焦慮、抑鬱情緒,對症狀焦慮增加時,症狀也趨於加重。以下常見類型可以單獨或合併出現。[1]

4.1 運動障礙

4.1.1 肢體癱瘓

可表現單個肌羣、單側肢體癱瘓截癱偏癱,伴有肌張力增高或降低。肌張力增高者常固定於某種姿勢,被動活動時出現明顯抵抗。慢性患者可有肢體攣縮或呈現廢用性肌萎縮檢查不能發現相應的神經系統損害證據。例如,對下肢癱瘓患者,令其在臥位做健側腿抬舉動作,患側會相應用力下壓,可以此與器質性偏癱相鑑別。[1]

4.1.2 肢體異常運動

表現多樣,常見表現包括[1]

①肢體粗大震顫或不規則抽動,類似舞蹈樣動作,但缺乏舞蹈病、抽動障礙的特徵;

②與情感爆發相應的手足亂舞或四肢挺直,可有扯頭髮、揪衣服、捶胸、打臉、撞頭、發怪聲,可以伴有恍惚障礙;

③起立不能、步態障礙:患者上肢可有粗大震顫,劇烈搖動;下肢在臥、立位時運動正常,但不能站立,起身需要他人支撐,否則向一邊傾倒,但通常不會跌倒;不能起步行走,或行走時雙足併攏,或呈搖擺步態,呈嚴重共濟失調

4.1.3 分離性暈倒

患者在經歷壓力、情緒波動情況下倒地,但沒有暈厥的病理生理特徵,可伴有抽搐,身體落地動作有選擇性迴避危險的意味。有些患者的暈倒發作是分離性恍惚障礙的表現。[1]

4.1.4 分離抽搐

表現類似癲癇發作的狀態,症狀包括突然倒地、痙攣,但沒有昏迷大小便失禁、脣舌咬傷、紫紺癲癇發作的其它臨牀特徵和相應的電生理改變,且抽搐持續時間比癲癇發作長。[1]

4.1.5 發音異常

可以表現爲構音障礙失音。部分患者說話流利,但病後說話“大舌頭”。部分患者可以講話,但是語音發生變化,如一直講普通話,不會說粵語的患者病後發音類似粵語;部分患者想說話,但發不出音,或只能用耳語或嘶啞聲音交談。[1]

4.1.6 吞嚥症狀

患者吞嚥困難,喝水或進食嗆咳。[1]

4.1.7 分離性木僵

出現精神活動全面抑制的情況,在相當長時間維持固定的姿勢,完全或幾乎沒有言語及自發的有目的運動,對光線、聲音和疼痛刺激沒有反應。此時患者的肌張力、姿勢和呼吸可無明顯異常。以手撥開其上眼瞼,可見眼球躲閃或向下轉動,或緊閉其雙眼。一般數十分鐘即可自行醒轉。[1]

4.2 感覺障礙

可表現爲軀體感覺麻木、喪失、過敏或特殊感覺障礙如眩暈感。有的患者對觸摸特別敏感,輕微的撫摸會引起劇烈的反應。有的患者出現視覺聽覺的異常,失明、失聰,但可用儀器檢查與器質性失明、失聰鑑別。與內臟感覺異常有關的症狀現在多被歸爲軀體不適障礙。[1]

4.3 認知障礙

患者可以出現與記憶、語言等認知執行方面內在不一致的異常,或者意識改變。假性癡呆患者對簡單的問題不能回答或近似回答。如 2+2=5,多見於某些被拘禁的罪犯或受到精神創傷患者[1]

4.4 其他分離性神經症狀障礙

5 臨牀評估

1.進行細緻的病史採集、軀體檢查和精神檢查,尤其是神經系統檢查,可以排除多數患者神經解剖或生理異常。檢查症狀時可以通過轉移患者注意力,觀察症狀的變化,有的患者症狀會減輕或短時消失。[1]

2.詢問病史、做精神檢查時要重點評估生長發育經歷和社會文化背景,理解既往和目前的心理社會應激事件對於個體的意義[1]

3.爲除外器質性或結構性異常,應酌情做電生理及影像學等實驗室檢查,如 EEG、CT、MRI、體感誘發電位、運動誘發電位、周圍神經傳導檢查肌電圖腦脊液生化細胞學檢查。但要注意,過度、反複檢查,尤其是含糊、矛盾的結果和解釋,很容易對此類患者造成不良的醫源性影響。[1]

6 診斷

[1]

1.具備分離性神經症狀障礙的臨牀特徵;

2.臨牀特徵不能用神經系統生理學異常來解釋;

3.患者病前無相關器質性病史;

4.症狀開始可能與特定環境、特定事件相關

7 鑑別診斷

7.1 器質性感覺運動障礙

某些進行性疾病,特別是多發性硬化系統性紅斑狼瘡,在早期可與分離性運動和感覺障礙混淆。爲了澄清診斷,需要相對較長時間的觀察和評定。其他神經系統疾病如重症肌無力週期性麻痹、腦腫瘤視神經炎、部分聲帶麻痹吉蘭-巴雷綜合徵帕金森病、基底節和外周神經變性、硬膜下血腫、獲得性或遺傳肌張力障礙亨廷頓病、克雅氏綜合徵,以及神經梅毒艾滋病的早期表現也需要考慮鑑別。[1]

7.2 抽動障礙

兒童面部肌肉分離不自主運動需要抽動障礙鑑別。抽動障礙好發於青春期前的兒童,男性多於女性,多以反覆的眨眼、吸鼻、清嗓子或發聲爲主要表現。病程中,症狀可以表現爲時輕時重,緊張、過度興奮、疲勞時症狀會加重。[1]

7.3 遲發性運動障礙

可根據既往治療情況,尤其是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史來鑑別。[1]

7.4 癲癇強直-陣攣發作

分離抽搐需要癲癇發作鑑別。癲癇發作時意識完全喪失,瞳孔多散大且對光反射消失,可發病於夜間。發作有強直、痙攣和恢復三個階段,痙攣時四肢呈有規則的抽搐,常有咬破脣舌、跌傷和大小便失禁,發作後完全不能回憶,通常不超過數分鐘,EEG 檢查有特徵變化。分離抽搐發作多有精神刺激,且多在白天或被人關注時,持續數分鐘或數小時。患者發作時表情痛苦,形式多變,意識清晰或範圍縮窄,多無外傷、二便失禁;翻其上眼瞼時阻力大,可見眼球躲閃;瞳孔大小正常,對光反射存在;EEG 檢查正常。如有癲癇分離抽搐共存,應下兩個診斷。[1]

7.5 木僵

可根據病史與精神分裂症的木僵、器質性木僵、藥源性木僵和抑鬱性木僵鑑別。[1]

7.6 癡呆

患者出現認知改變,需要癡呆相鑑別。年齡可以作爲重要的鑑別線索。老年患者可以通過評估臨牀表現,及相關影像檢查進行鑑別。[1]

7.7 詐病

蓄意模仿的運動和感覺喪失一般很難與此障礙鑑別,需要細緻的觀察及患者的全面瞭解,電生理及影像學等相關檢查是鑑別的重要標準。[1]

8 治療

8.1 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的原則及可用技術見本章概述部分。暗示-催眠治療有明確療效。有的患者接受直接暗示治療後會出現“立竿見影”的效果。系統催眠治療可以暗示症狀減輕或消除,處理症狀背後的心理因素,以未來爲導向培養興趣愛好,改變處理問題的方式等。另外,可以教會患者自我催眠練習,防止復發。患者所屬文化羣體中的一些療病理念、儀式、做法,有時可以在現代心理治療原理指導下加以利用。[1]

8.2 藥物治療

目前沒有治療分離性神經症狀障礙特異性藥物。臨牀上可針對焦慮、抑鬱、睡眠障礙行爲紊亂等伴隨的精神症狀,使用抗抑鬱藥物、抗焦慮藥物、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等進行對症治療藥物治療可以和心理治療聯合使用。[1]

9 參考資料

  1. ^ [1] 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精神障礙診療規範(2020 年版)[Z].2020-11-23.

治療分離性神經症狀障礙的穴位

查看更多

分離性神經症狀障礙相關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