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皰療法

外治法 藥物敷貼法 醫療技術名 中醫治法 中醫學 中醫治療學 天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fā pào liáo fǎ

2 英文參考

blistering[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malanando[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vesicatio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vesiculation therapy[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中醫藥名詞(2004)》·發皰療法

發皰療法治法[1]。指將刺激性的藥物貼在身體局部,使之發泡,以治療疾病的方法[2]

4 中醫大辭典》·發泡療法

發皰療法發泡灸[2],包括化膿灸藥物發泡灸。指用艾炷燒灼或用刺激藥物敷貼穴位使局部皮膚發泡的治療方法[2]水皰一般不必挑破,可任其自然吸收[2]。適用於瘧疾頭痛黃疸神經性皮炎[2]

化膿灸直接灸法之一種[3]。又稱瘢痕灸[3]。將艾炷直接置於穴位上點燃施灸,以使局部皮膚起皰、化膿,故名[3]。施灸時先以甘油或蔥、蒜汁塗抹灸處,然後放置艾炷施灸,每炷必須燃盡,除去灰燼,易炷再灸,灸滿規定壯數[3]。這種灸法由於熱力較強,灼傷皮膚後,局部組織發生異常變化,加強了機體自然的抗病能力和修復作用,所以療效較其他灸法優異[3]。《鍼灸資生經》:“凡着艾得皰發,所患即瘥,不得皰發,其疾不愈。”化膿灸一般在灸後1周左右化膿,經4~6周結痂癒合,脫痂後留下永久性瘢痕,故亦稱瘢痕灸[3]。本法適用於哮喘支氣管炎,肺結核瘰癧等慢性疾患;並可用於防病保健[3]

藥物發泡灸灸法之一[4]。又稱藥物敷貼療法藥物發泡療法、天灸[4]。指用有刺激性的藥物敷貼穴位處使其發泡方法[4]。古稱天灸[4]。運用本法時,應據病情選用適當藥物和掌握敷藥時間,發泡後需注意防止感染[4]。臨牀上關疼痛敷貼疼痛部;哮喘敷貼膻中大椎肺俞瘧疾敷貼內關大椎扁桃體炎敷貼合谷魚際黃疸敷貼外關滯產敷貼湧泉[4]。常用的藥物發泡灸毛茛灸、斑蟊灸、旱蓮灸蒜泥灸白芥子灸[4]

5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53.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33.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88.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