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 中醫病名
ěr hòu fā
postauricular carbuncl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耳後發爲病名[1]。
1.出《仙傳外科祕方》卷九。即銳毒[1]。銳毒即發於耳後一寸三分高骨處的有頭疽[2]。見《外科正宗》卷一。又名耳後發、耳後疽、耳後瘡、發頤、參發頤、耳後毒[2]。多因情志內傷,鬱火凝結而成[3]。由於此處肌肉不豐,氣血不充,故預後欠佳[3]。紅腫速潰爲順證,堅硬黑陷者屬逆證[3]。初宜服柴胡清肝湯,膿將成服托里消毒散,虛者十全大補湯,外敷烏龍膏[3]。
《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夭疽居左銳毒右,經屬膽腑生耳後,謀慮太過鬱火成,此處肉薄當急救。”
2.出《外科啓玄》卷四,發於耳後角孫、顱息二穴上下之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