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瘡·血虛風燥證

中醫耳科 中醫證名 耳瘡 中醫耳鼻喉科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ěr chuāng ·xuè xū fēng zào zhèng

2 英文參考

ear sore with pattern of wind-dryness due to blood deficiency[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定義

耳瘡·血虛風燥證(ear sore with pattern of wind-dryness due to blood deficiency)是指血虛化燥,以耳癢耳痛反覆發作,外耳皮膚潮紅、增厚、皸裂,表面或見痂皮,舌質淡,苔白,脈細數等爲常見症的耳瘡證候[1]

4 耳瘡·血虛風燥證症狀

耳癢耳痛反覆發作,外耳皮膚潮紅、增厚、皸裂,表面或見痂皮,舌質淡,苔白,脈細數[1]

5 方藥治療

瘍科選粹》卷三:厥陰肝經血虛風熱,或肝經燥火風熱,皆能致耳生瘡,必內熱癢痛,用當歸川芎散柴胡清肝散梔子清肝湯逍遙散選用。着寒熱作痛,屬肝經風熱,用小柴胡湯山梔川芎;若內熱口乾,屬腎經虛火,用加味地黃丸加減八味丸;若發熱焮痛,屬少陽厥風熱,用柴胡梔子散

證治準繩·瘍醫》卷之三:耳瘡手少陽三焦經足厥陰肝經血虛風熱,或肝經燥火風熱腎經虛火等,因若發熱焮痛屬少陽厥風熱,用柴胡梔予散;若內熱癢痛屬前二經血虛,用當歸川芎散;若寒熱作痛屬肝經風熱,用小柴胡湯山梔川芎;若內熱口乾,屬腎經虛火,用加味地黃丸,如不應,用加減八味丸,餘當隨證治之。

6 關於耳瘡

耳瘡(ear sore;diffusion of otitis externa)爲病名[2]。是指以外耳道瀰漫性紅腫疼痛爲主要表現的耳病[2]

耳瘡相當於西醫的外耳道炎[3]

詳見耳瘡條。

7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71.
  3. ^ [3]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1.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