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妬乳的病因病機
因產後無兒吮乳或產婦壯盛乳多,兒小未能飲盡、乳汁積蓄,與氣血相搏,而致乳房脹硬掣痛,手不得近;或乳頭生細小之瘡,或痛或癢,搔之則黃水浸淫[1]。
《婦人良方》:“夫妬(妒)乳者,由新產後兒未能飲之,及乳不泄,或乳脹,捏其汁不盡,皆令乳汁蓄結,與血氣相摶,即壯熱大渴引飲,牢強掣痛,手不得近是也。初覺便以手助捏去汁,更令旁人助吮引之,不爾或作瘡有膿,其熱勢盛,必成癰也。”
5 妬乳的治療
妬乳治宜清熱解毒[1]。方用連翹散(《醫宗金鑑》防風、升麻、元參、白芍、白斂、射干、芒硝、大黃、甘草、杏仁)。如有破潰者,外敷鹿角散(鹿角、甘草爲末,雞子黃調,熱敷患處)[1]。
治取葵莖及子,搗篩爲散,酒服方寸匕。或用瓜蔞、甘草、生薑適量,酒煎服,頓去敗乳,再服即愈。若乳頭部生浸淫者,可外敷黃連胡粉膏。
6 參見乳癰
乳癰(acute mastitis[2])爲病名[3]。出《肘後備急方》卷五[4]。又稱奶癤、𤴱乳、妬乳、乳毒、吹妳、吹乳、內吹、外吹、乳根癰、乳瘋[4][4]。是指乳房的急性化膿性疾病[5]。根據發病時期的不同,又有幾種名稱:發於婦女哺乳期的,稱“外吹乳癰”,臨牀多見;發於妊娠期的,稱“內吹乳癰”,相對少見[5];在非哺乳期和非懷孕期發生者,名非哺乳期乳癰。其臨牀特點爲:乳房部結塊、腫脹疼痛,伴有全身發熱,潰後膿出稠厚。常發生於哺乳期婦女,尤以尚未滿月的初產婦多見。
《諸病源候論·妬乳候》:“此由新產後,兒未能飲之,及飲不泄,或斷兒乳,捻其乳汁不盡,皆令乳汁蓄積,與氣血相搏,即壯熱大渴引飲,牢強掣痛,手不得近也……”
詳見乳癰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