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波組織胞漿菌病

皮膚科 深部真菌病 真菌性皮膚病 組織胞漿菌病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dù bō zǔ zhī bāo jiāng jūn bìng

2 英文參考

histoplasmosis duboisii

3 概述

杜波組織胞漿菌病(Histoplasmosis duboisii)是由莢膜組織胞漿菌杜波變種引起的原發於皮膚、皮下組織及骨組織的肉芽腫性及化膿性損害,很少侵犯肺。分爲侷限型和播散型,診斷主要依據真菌檢查

5 英文名稱

histoplasmosis duboisii

7 ICD號

B39.5

8 流行病學

杜波組織胞漿菌病患者多有在非洲中部和馬達加斯加島嶼居住史。在亞洲,1957年日本報道1例,近年來我國亦有報告而且非外來人員。患者年齡2~70歲,多見於20歲左右,男女之比爲2∶1或更高。

9 病因

組織胞漿菌分爲三個變種莢膜變種、杜波變種臘腸變種。已發現前兩個變種的有性型爲皮炎阿耶洛黴(異名莢膜伊蒙菌),真菌分類歸入子囊菌門-爪甲團囊目-爪甲團囊科,爲雙相真菌杜波組織胞漿菌病(Histoplasmosis duboisii)是由莢膜組織胞漿菌杜波變種引起的原發於皮膚、皮下組織及骨組織的肉芽腫性及化膿性損害,很少侵犯肺。

10 病機

由於吸入帶菌的塵埃,可以引起急性感染,侷限型:可單個皮損、皮下肉芽腫或單個骨損害,無發熱貧血體重減輕等全身症狀,慢性病程,可無症狀或反覆發作,可自愈。播散型:即在皮膚淋巴結、骨、腸及腹腔臟器播散發病,此型可急性進展致死,波及肝、脾,甚至全身,尤其是骨骼顱骨病變可類似多發骨髓瘤,掌和趾骨病變可如結節病,腹股溝或全身淋巴結腫大可甚著,有如副球孢子菌病皮膚及血中可找到本菌,白細胞數常無改變。

11 杜波組織胞漿菌病的臨牀表現

11.1 侷限型

可單個皮損、皮下肉芽腫或單個骨損害,無發熱貧血體重減輕等全身症狀,慢性病程,可無症狀或反覆發作,可自愈

11.2 播散型

即在皮膚淋巴結、骨、腸及腹腔臟器播散發病,此型可急性進展致死,波及肝、脾,甚至全身,尤其是骨骼顱骨病變可類似多發骨髓瘤,掌和趾骨病變可如結節病,腹股溝或全身淋巴結腫大可甚著,有如副球孢子菌病患者可有發熱消瘦乏力及嚴重貧血等,皮膚及血中可找到本菌,白細胞數常無改變。

杜波組織胞漿菌病莢膜組織胞漿菌病的區別見表1。

12 實驗室檢查

直接鏡檢:取皮損、膿液、骨損害、竇道活檢材料時,常可找到許多菌體。真菌培養:取材培養於含抗生素的沙堡瓊脂上,25℃,生長緩慢,有時要4~6周纔開始生長,逐漸形成白色至棕色絨毛狀菌落,有如莢膜組織胞漿菌。鏡檢亦可見到小分孢子及帶棘刺的大分孢子生化反應:本菌尿素試驗陰性,在24~96h內即可液化明膠,而莢膜組織胞漿菌則否。

13 輔助檢查

組織病理:常可見到成堆巨細胞,可達200µm或更大,內含許多卵形酵母細胞,直徑約12~15µm,有時4~5個成鏈狀,如皮炎芽生菌病酵母細胞,但無寬的芽頸,亦可見其他炎症細胞中性粒細胞。在乾酪樣變區可見細胞變性酵母,呈小粒或大的球形空泡細胞,一般HE染色即可見到,GMS、GF及PAS染色更爲清楚。在癒合的纖維化損害中菌體較少。

14 診斷

診斷主要依據真菌檢查

14.1 直接鏡檢

取皮損、膿液、骨損害、竇道活檢材料時,常可找到許多菌體。KOH塗片可見12~15μm直徑的厚壁酵母細胞細胞內可見脂肪小滴,少數情況亦可見寬底出芽,有如皮炎芽生菌,故應培養鑑別。

14.2 真菌培養

取材培養於含抗生素的沙堡瓊脂上,25℃,生長緩慢,有時要4~6周纔開始生長,逐漸形成白色至棕色絨毛狀菌落,有如莢膜組織胞漿菌。鏡檢亦可見到小分孢子及帶棘刺的大分孢子。當傳種至血瓊脂37℃培養時,很快即轉成酵母相,常爲小的酵母型,有時可見12~15μm直徑的厚壁細胞。當轉成這種大的杜波型酵母細胞,則小的莢膜細胞就不能再被發現。

14.3 生化反應

本菌尿素試驗陰性,在24~96h內即可液化明膠,而莢膜型組漿菌則否。

15 杜波組織胞漿菌病的治療

可用靜脈滴注兩性黴素B或口服唑類藥,如酮康唑伊曲康唑。本病療程很長,兩性黴素B的總量至少要達2g,唑類藥如酮康唑要用200mg,2次/d,持續1年,但應定期檢查肝臟功能。應定期做臨牀及真菌隨訪。最好在治療前和治療中作體外藥物敏感試驗

16 預後

早確診,最好在治療前和治療中作體外藥物敏感試驗。侷限型可自愈

17 杜波組織胞漿菌病的預防

應定期做臨牀及真菌隨訪。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