陟釐丸

中醫學 方劑學 方劑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zhì lí wán

2 《千金》卷十五:陟釐丸

2.1 處方

水中陟釐5兩,漢中木防己6兩,紫石英3兩,厚朴1兩,隴西當歸4兩,黃連2兩,三歲醇苦酒5升,上好豉3升。

2.2 製法

上以苦酒2升漬防己令極潤,出之,留苦酒;以利刀切防己,厚令1分,須厚薄均勻;將板瓦置炭火上,瓦上鋪厚紙,防己放上炙,依次翻動,使其色槁燥;再漬入餘苦酒中,又出之,放瓦上熬之,如此以熬盡苦酒爲度,勿令火猛,徐徐熬令極燥,與前藥各爲末;以餘2升苦酒漬豉1宿,明旦以瓦盆盛之,以1盆覆蓋,上置土5升,蒸之,使土氣通流,豉熟出之,於盆中研豉,以新布絞取濃汁,和諸藥爲丸,如水中雞頭子大,分置於囊中,懸令陰乾,便以蠟密封,勿令見風塵。

2.3 功能主治

百病,下痢及傷寒身熱頭痛目赤四肢煩疼不解;或醫已吐下之,腹中虛煩,欲得冷飲,飲不能消,腹中急痛,溫食則吐,乍熱乍冷,狀如溫瘧;或小便不利氣滿嘔逆,下痢不止。

2.4 用法用量

每服3丸,平旦、晝、暮各1服,平旦以井華水送下,餘時以水送下;初服藥時,飲食宜少,藥後食飲消,腹中調和者,可服1次;病癒者,則2-3日1服;病重未效者,可日服4-5次。

有風病,加防風1兩;人虛羸,加石斛1兩;宿有下痢,腸胃虛弱者,加太乙餘糧2兩半(取石中黃軟香者);婦人產後疾,加硫黃2兩;小便黃赤不利,加蒲黃1兩。

2.5 注意

忌熱食、生魚、豬肉、蒜、生菜、酒、辛物、諸肥膩難消食物。

2.6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陟釐生水中,蒙茸如發,而性甘溫,能利水散邪,猶浮萍之利水發汗也;紫石英治心腹咳逆邪氣漢防己風寒溫瘧,除邪利大小便;厚朴中風傷寒頭痛惡寒當歸咳逆上氣溫瘧寒熱黃連治腸癖腹痛下利,皆《本經》主治。尤妙在苦酒酸收防己、香豉之性,以盡緩收之力。此方不特時師所昧,並不識陟釐爲何物也。

2.7 摘錄

《千金》卷十五

3 《聖惠》卷七十五:陟釐丸

3.1 別名

定神丸

3.2 處方

陟釐3分,熟乾地黃1兩,人蔘3分(去蘆頭),當歸3分(銼,微炒),白龍骨3分,赤石脂3分,禹餘糧3分(燒,醋淬7遍),厚朴1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赤芍藥半兩,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微炒)。

3.3 製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3.4 功能主治

保胎,安定神思。主妊娠胎動腹痛下血妊娠驚胎

3.5 用法用量

定神丸(《聖濟總錄》卷一五四)。

3.6 摘錄

《聖惠》卷七十五

4 《聖惠》卷五十九

4.1 方名

陟釐丸

4.2 組成

陟釐3兩,吳礬3兩,綠礬2兩,白礬1兩半,黃丹1兩半,石灰3兩,赤石脂1兩半,白石脂1兩半,定粉1兩半。

4.3 主治

腸滑,下腸垢

4.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粥飲送下,晚食前再服之。

4.5 製備方法

上爲末,入瓶子內燒,1復時取出,研令細,以麪糊爲丸,如梧桐大子。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