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散

中醫學 方劑學 方劑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dà qīng sǎn

2 聖濟總錄》卷一○六:大青散

2.1 處方

大青1兩,梔子仁1兩,羖羊角(鎊)1兩,大黃(銼,炒)1兩,桑根白皮(銼)1兩。

2.2 製法

上爲粗散。

2.3 功能主治

肺熱甚上攻,白睛覆蓋瞳人

2.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5分,去滓,入生地黃汁半合服之。

2.5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六

3 聖濟總錄》卷二十一:大青散

3.1 處方

大青1兩,知母1兩,黃芩(去黑心)1兩,大黃(煨)1兩,山梔子仁1兩,升麻1兩,黃連(去須)1兩,甘草(炙,銼)半兩。

3.2 製法

上爲散。

3.3 功能主治

陽盛發狂有斑,大小便祕澀。

3.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入樸消1錢匕,用蜜水調下。

3.5 摘錄

聖濟總錄》卷二十一

4 《聖惠》卷九十二:大青散

4.1 處方

大青半兩,川升麻半兩,瞿麥半兩,黃芩半兩,甘草(炙微赤,銼)半兩,川大黃3分(銼,微炒),川樸消3分,滑石3分。

4.2 製法

上爲細散。

4.3 功能主治

小兒臟腑壅熱,心神煩躁小便赤澀不通。

4.4 用法用量

每服半錢,以溫水調下,不拘時候。

4.5 摘錄

《聖惠》卷九十二

5 《聖惠》卷十:大青散

5.1 處方

大青1兩半,川升麻2兩,甘草2兩(炙微赤,銼)。

5.2 製法

上爲散。

5.3 功能主治

傷寒身面發斑。

5.4 用法用量

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豉小半合,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5.5 摘錄

《聖惠》卷十

6 《聖惠》卷八十四:大青散

6.1 處方

大青半兩,玄蔘半兩,川升麻半兩,梔子仁半兩,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6.2 製法

上爲散。

6.3 功能主治

小兒熱毒,發斑不止,心神煩悶。

6.4 用法用量

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6.5 摘錄

《聖惠》卷八十四

7 衛生鴻寶》卷二:大青散

7.1 處方

大青葉(烘燥,研細)。

7.2 功能主治

氣血失養,風寒乘之,大人小兒肚癰敗症,肚皮驟然青黑色者。

7.3 用法用量

每服1錢半,好酒調下。黑退即愈。

7.4 摘錄

衛生鴻寶》卷二

8 《聖惠》卷三十八:大青散

8.1 處方

大青3分,苦竹葉30片,石膏1兩,地骨皮1分,甘草1分(生,銼),黃芩1分,犀角屑1分,吳藍1分,川升麻1分。

8.2 製法

上爲散。

8.3 功能主治

乳石發動,生癰腫,煩熱疼痛口乾心躁。

8.4 用法用量

以水3大盞,加黑豆1合,煎至1盞半,去滓,分爲3服,不拘時候溫服

8.5 摘錄

《聖惠》卷三十八

9 《聖惠》卷十七:大青散

9.1 處方

大青半兩,黃藥半兩,川樸消半兩,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羚羊角屑半兩,土瓜根半兩,梔子仁半兩,秦艽半兩(去苗),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9.2 製法

上爲散。

9.3 功能主治

熱病盛,發黃皮膚如金色,小便赤澀大便不通口乾煩渴,悶亂髮狂。

9.4 用法用量

每服2錢,以冷蜜水調下,不拘時候。以利爲度。

9.5 摘錄

《聖惠》卷十七

10 《聖惠》卷九:大青散

10.1 處方

大青3分,柴胡1兩(去苗),梔子仁1分,川升麻3分,知母3分,石膏1兩,甘草3分(炙微赤,銼)。

10.2 製法

上爲散。

10.3 功能主治

傷寒6日,心躁煩悶,四肢疼痛小腹滿急。

10.4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10.5 摘錄

《聖惠》卷九

11 《聖惠》卷十:大青散

11.1 處方

大青3分,遠志3分(去心),川升麻1兩半,柴胡1兩(去苗),黃芩1兩,犀角屑3分,人蔘3分(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蘆根半兩(銼)。

11.2 製法

上爲粗末。

11.3 功能主治

傷寒邪熱在胃,譫言妄語,身體壯熱

11.4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11.5 摘錄

《聖惠》卷十

12 《聖惠》卷十:大青散

12.1 處方

大青1兩,梔子仁1兩,川大黃(銼碎,微炒)1兩,犀角屑1兩,川升麻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

12.2 製法

上爲散。

12.3 功能主治

傷寒壯熱頭痛,遍身發瘡如豌豆

12.4 用法用量

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12.5 摘錄

《聖惠》卷十

13 《聖惠》卷十三

13.1 方名

大青散

13.2 別名

大青湯

13.3 組成

大青1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阿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赤石脂1兩,梔子仁半兩。

13.4 主治

傷寒煩熱不解,下痢困篤。

13.5 用法用量

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豉50粒,薤白3莖,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13.6 製備方法

上爲散。

13.7 附註

大青湯(《聖濟總錄》卷二十六)。

14 《聖惠》卷十五

14.1 方名

大青散

14.2 組成

大青1兩,黃芩1兩,川升麻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梔子仁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

14.3 主治

時氣咽痛口瘡煩躁頭重

14.4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竹葉6-7片,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14.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散。

15 《聖惠》卷十八

15.1 方名

大青散

15.2 組成

大青1兩,沙蔘1兩(去蘆頭),川升麻1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黃芩半兩,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生乾地黃3兩,川樸消3分。

15.3 主治

熱病心臟壅熱,口內生瘡。

15.4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15.5 製備方法

上爲散。

16 《聖惠》卷八十三

16.1 方名

大青散

16.2 組成

大青半兩,川大黃半兩(銼,微炒)1分,牛黃半分(細研)1分,硃砂(細研)1分,甘草(炙微赤,銼)1分,犀角屑1分,玄蔘1分,川升麻1分,梔子仁1分。

16.3 主治

小兒氣壅煩熱,心躁目赤

16.4 用法用量

每服半錢,以沙糖水調下,不拘時候。

16.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散,入研了藥,都研令勻。

17 《聖惠》卷四十五

17.1 方名

大青散

17.2 組成

大青3分,犀角屑3分,玄蔘3分,黃芩3分,麥門冬3分(去心),川升麻3分,薺苨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知母3分,石膏1兩,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紅雪1兩,吳藍3分,葛根1兩(銼)。

17.3 主治

服乳石,補養過度,飲酒、食肉熱面大多,致腳氣發盛攻心,煩熱,躁渴,悶亂,神思恍惚

17.4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淡竹葉2-7片,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17.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散。

17.6 附註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大青龍散”。

18 普濟方》卷二九九引《肘後方》

18.1 方名

大青散

18.2 組成

黃芩2兩,芍藥2兩,羚羊角(屑)2兩,苦竹葉2兩,黃柏2兩,大青2兩,升麻2兩。

18.3 主治

口瘡

18.4 用法用量

以水7升,煎取2升,去滓,納蜜2合攪,含冷吐,愈。

18.5 製備方法

上切。

19 《聖惠》卷十四

19.1 方名

大青散

19.2 組成

大青2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阿膠1兩(杵碎,炒令黃燥),豉3兩,白朮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

19.3 主治

傷寒後,勞復壯熱肢節不利。

19.4 用法用量

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19.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散。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