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盛
阳盛(excessofyang)即阳热炽盛、偏胜。人体之阳主温煦和兴奋,阳偏盛则机能亢奋或热量过剩,可出现明显的热象(表现壮热、无汗、气粗、烦躁、口干等证候)等病理表现。《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阳盛则外热。”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热,故外热。”
-
三十脉
指下寻之不绝,举之有余,曰实。《脉诀汇辨》:“洪脉极大,状如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紧脉·三十脉:紧脉为脉象之一,此脉象脉来绷紧,状如车绳转索,多见于寒邪、痛证、宿食。牢脉不可混于沉脉、伏脉,须细辨耳。此脉象脉来急速,较数脉尤甚,成人一息七八至。
-
阳证似阴
概述:阳证似阴为证候名。辨证论治:《景岳全书·传忠录》:“阳极反能寒厥,乃内热而外寒,即真热假寒也。假寒者,火极似水也。大抵此证,必声壮气粗,形强有力,或唇焦舌黑,口渴饮冷,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因多饮药水,以致下利纯清水,而其中乃有燥粪及矢气极臭者,察其六脉,必皆沉滑有力,此阳证也。
-
热
概述:热:1.热邪;3.治疗方法;自然界六气之中的火热之气,为夏时主气。《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寒伤形,热伤气。”《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岁少阴在泉,热淫所胜,则焰浮川泽,阴处反明。”热证·热:热意指热证。温法或祛寒法。《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
-
促脉
促脉为脉象之一。指脉来急促而有不规律的间歇的脉象。《脉经》:“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主阳盛热实,血气痰食停滞,亦主肿痛。《脉诀刊误》:“结、促者,因止以别阴阳之盛也。虽有止,非死脉也…”《诊家正眼》:“促因火亢,亦因物停。”
-
皮热
皮热为症状名。指皮肤有发热感觉。多由阴虚或阳盛所致。《中藏经·寒热论》:“皮热而燥者,阴不足,…皮热而热者,阳盛也。”若仅局部热痛,须防疮痈。《黄帝内经灵枢·上膈》:“其痈在外者,则痈外而痛浮,痈上皮热。”
-
热生火
热生火热盛则化生为火。阳盛则热,阳盛之极则化火。是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之义。《素问·五运行大论》:“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
-
室女实热经闭
室女实热经闭病证名。见《竹林女科证治》。指未婚女子素体阳盛,阳盛则热胜,热耗阴血而致经闭。常兼见发热、唇干、咽燥、喜冷恶热、脉实有力等症。治宜养血泻热调经。方用四物凉膈散(四物汤加黄芩、黄连、桔梗、薄荷、甘草、竹叶、连翘)。
-
阳脏
概述:阳脏:1.五脏中心、肝两脏属阳;2.阳盛体质的人。五脏中心、肝两脏属阳·阳脏:阳脏是指五脏中心、肝两脏属阳,故称。《景岳全书》卷一:“阳脏者,必平生喜冷畏热,即朝夕食冷,一无所病,此其阳有余也。”
-
八纲
表里辨病位的浅深;一般地说,寒证是机体阳气不足或感受寒邪所表现的证候,热证是机体阳气偏盛或感受热邪所表现的证候。虚实是八纲中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辩别虚实,是治疗是采用扶正(补虚)或攻邪(泻实)的依据,所谓“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但临床上阴证多指里证的虚寒证,阳证多指里证的实热证。
-
多梦
多梦的症状:正常人睡中常有做梦,若睡眠不熟,睡中梦扰纷纷,甚则经常梦见惊恐可怖怪异之事,影响睡眠质量,则为多梦。《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多梦的病因病机:多梦每与脏腑阴阳失调有关。
-
至
其义有二:1.至指脉动次数。脉搏动一次称为“一至”,如“脉来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2.至指“至脉”。至,增进之意。属于阳盛、脉搏至数增多一类的脉,如数脉、疾脉之类。《难经·十四难》:“至之脉,一呼再至曰乎,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
-
血热崩漏
血热崩漏的病因病机:血热崩漏多因素体阳盛,过嗜辛辣,或感受热邪,或五志化火,热郁于内,损伤冲任,迫血妄行;血热崩漏的治疗:治宜清热凉血、止血。方用清热固经汤。若见胸胁胀痛,心烦易怒,时欲叹息,脉弦者,为肝经火炽,治宜平肝清热止血,方用丹栀逍遥散去生姜,加炒蒲黄、血余炭、益母草、香附炭之类。
-
血热滑胎
血热滑胎为病证名。孕妇素体阳盛,有滑胎病史,怀孕后因热伏冲任,迫血妄行,损伤胎元。症见小腹作痛,心烦不宁,口渴喜凉饮,甚则阴道流血,以致胎动欲坠。治疗宜清热凉血,安胎,用保阴煎(生地黄、熟地黄、芍药、山药、续断、黄芩、黄柏、甘草)。
-
血热月经过多
血热月经过多的病因:血热月经过多多因素体阳盛内热,热扰血溢,或过嗜辛辣,热伏冲任,迫血妄行所致。面红身热,口干作渴,时作烦躁。若见两颧发赤,午后手足心热,脉细数者,为阴虚血热所致,治宜滋阴清热,方用两地汤。
-
阳人
概述:阳人指五态之人中偏于阳盛者。出《黄帝内经灵枢·通天》。关于五态:五态是指五种不同体质类型的人。根据人的不同形态,筋骨的强弱,气血的盛衰,区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并据以论治。《黄帝内经灵枢·通天》:“古之善针艾者,视人五态,乃治之。”
-
阳亢
阳亢为病机。是指阴阳失调,阳盛阴衰,阴精不能涵敛阳气而致阳气亢越的一种病理状态。《脾胃论·卷中》:“此病阳亢,乃阴火之邪滋之。”
-
妄言
指语言错妄。又名妄语。病因病机:多由阳热亢盛,心神昏乱所致。症状:可见于外感热病热盛期,亦为癫狂病常见症状之一。《黄帝内经素问·阳明脉解篇》:“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黄帝内经素问·厥论》:“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治疗:治宜清心泻火以安神。
-
妄语
概述:妄语为症名。见《难经·十七难》。指语言错妄。病因病机:多由阳热亢盛,心神昏乱所致。症状:可见于外感热病热盛期,亦为癫狂病常见症状之一。《黄帝内经素问·阳明脉解篇》:“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黄帝内经素问·厥论》:“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
-
阴阳之人
出《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阳人·阴阳之人:阳人指五态之人中偏于阳盛者。阴人·阴阳之人:阴人是指五态之人中偏于阴盛者。根据人的不同形态,筋骨的强弱,气血的盛衰,区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并据以论治。《黄帝内经灵枢·通天》:“古之善针艾者,视人五态,乃治之。”
-
阳盛阴虚脉
阳盛阴虚脉为脉象。重按沉取,细而小,轻按反见实大。《难经·六难》:“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
-
阳胜
阳胜即阳盛。《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热。”一般指邪热盛,而人体正气亦盛。表现壮热、无汗、气粗、烦躁、口干等证候。《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阳盛则外热。”
-
阳汗
辨证论治:《景岳全书·杂证谟》:“阳汗者,热汗也…阳证自汗或盗汗者,但察其脉证有火,或夜热烦渴,或便热喜冷之类,皆阳盛阴虚也。其有心火不宁,烦躁出汗者,宜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生脉散之类主之。又有本非阴虚,止因内火熏蒸,血热而多汗者,宜正气汤或黄芩芍药汤、清化饮之类主之。”
-
至脉
至脉为脉学名词。至,增进之意。属于阳盛、脉搏至数增多一类的脉,如数脉、疾脉之类。《难经·十四难》:“至之脉,一呼再至曰乎,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
-
胎前赤带
胎前赤带病证名。见《竹林女科秘方》。因素体阳盛,孕后又过食辛辣,积热内伤血络,带脉不约,发为带下色红。治宜清热凉血安胎。用侧柏汤(侧柏叶、白术、丹皮、蒲黄、黄芩)。
-
上热下寒证
即热邪侵袭,或阳气亢盛,以身热烦躁,面目红赤,唇红而干,咽燥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热性证候。或房室劳倦,劫夺阴精,阴虚阳亢所致。即寒邪侵袭,或阳虚阴盛,以恶寒,或畏寒,肢冷喜暖,口淡不渴,面白踡卧,分泌物、排泄物清稀,舌淡苔白,脉紧或迟等为常见症的寒性证候。
-
妊娠尿血
妊娠尿血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一。指孕妇小便中带血,多因女子平素阴虚,孕后聚血养胎,阴液愈亏,阴虚火旺,膀胱为热邪所乘;肾虚者,兼见小便频数,血色淡红,腰酸膝软,头晕乏力。治宜补肾固摄,方用六味地黄汤加阿胶、杜仲、血余炭;治宜清热泻火,方用小蓟饮子。
-
莫君锡
莫君锡隋代医生。大业中(605-617年)为太医丞。炀帝好色,方士投其所好,制助阳大丹以进,服之阳盛而燥渴,日饮百杯而不止。君锡置冰于帝前,令日夕望之而渴渐止。
-
洪脉
洪脉为脉象之一。《脉诀汇辨》:“洪脉极大,壮如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洪脉多主热邪亢盛。若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久泄等病见此脉,则多属邪盛正衰的危候。热病伤阴,阴虚于内,阳盛于外,则脉亦洪,但应指有力。
-
感冒夹热
感冒夹热病证名。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症见初起恶寒,随即发热,面红,唇焦,口鼻干燥,口渴喜冷,并见心神烦躁,谵妄,二便闭结不通等。多因小儿平素阳盛或食积化热,外感风邪所致。治宜解表清里,宜防风通圣散。如服药后,汗出便痛,症状减轻,而仍显热象者,用凉膈散加减。
-
肝热恶阻
肝热恶阻病证名。恶阻证型之一。多因孕妇平素肝阳偏亢,或郁怒伤肝,肝失条达。孕后聚血以养胎,肝血益虚,阴虚阳盛,肝火上炎,木横侮土,肝热犯胃,而致恶心呕吐苦水,或食入即吐,眩晕口苦等。治宜清肝和胃,降逆止呕,用加味温胆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枳实、竹茹、黄芩、黄连、麦冬、芦根、姜、枣)。
-
产后疟
产后疟的病因病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四:“夫疟者,由夏伤于暑,客在皮肤,至秋因劳动血气,腠理虚而风邪乘之,动前暑热,正气相击,阴阳交争,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阳更盛,故发寒热。产后疟的治疗:热多者,方用草果饮子(半夏、赤茯苓、甘草、草果、川芎、陈皮、白芷、青皮、良姜、紫苏、干葛);
-
大效丸
《圣济总录》卷一四三:大效丸:处方:大蓟根7截(各长1寸,又名刺芥),白矾1两(细研),麝香当门子7豆许。须是吃得3-5个瓜蒌,永去根本。制法:上将15味为末,入2味膏子内和捣为丸,如梧桐子大。如阴盛发厥,心胸结痞,煎柳枝汤下。主治:痔疮下血,及新产漏下。附注:白矾丸(《普济方》卷二九八)。
-
阿胶麻仁汤
处方:生地3钱,当归3钱,阿胶3钱(研),麻仁3钱(研)。功能主治:阳盛土燥,大便坚硬者。用法用量:煎1杯,去滓,入阿胶,火化,温服。结甚,加白蜜半杯;胃热,加芒消、大黄;精液枯槁,加天冬、龟版。摘录:《四圣心源》卷六
-
桂枝芍药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四:桂枝芍药汤:处方:桂心15克白芍药90克制法:上药哎咀。摘录:《云岐子脉诀》《种痘新书》卷四:桂枝芍药汤:处方:桂枝、赤芍、柴胡、防风、独活、羌活、川芎、当归、钩藤、牛蒡、白芷。主治:太阴伤风,自汗,咽干,胸腹满,自利,不渴,四肢倦怠,手足自温,其脉弦大而缓者。
-
宽中汤
《痘疹传心录》卷十五:宽中汤:处方:枳壳、当归、赤茯苓、生地黄、甘草、赤芍。功能主治:痘疮,误服温燥,阳盛阴虚,津竭便结。功能主治:腹中挛急,大便燥结。摘录:《续名家方选》《万氏家抄方》卷二:方名:宽中汤组成:青皮1钱,厚朴1钱,陈皮1钱,香附1钱5分,白豆蔻7分,丁香7分,砂仁7分,木香5分。
-
凉血养营煎
处方:生地黄、当归、芍药、生甘草、地骨皮、紫草、黄芩、红花。功能主治:痘疮血虚血热,地红热渴,或色燥不起;及阳盛阴虚,便结溺赤。痘疮内热毒邪未尽化,干靥太速,而致目疾或痈毒。各家论述:《成方便读》:方中取四物以益阴养血;去川芎之香窜,虑其辛散助火;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
芩术四物汤
处方:熟地6克,川芎3克,当归6克,黄芩6克,白术6克,白芍(炒)6克。功能主治:清热凉血,养血调经。主阳盛血热。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医宗金鉴》卷四十四《金鉴》卷四十四:组成:四物汤加黄芩、白术。主治:经水先期,血多因热者。肝木乘土,热而挟湿,经血过多。
-
生四物汤
处方:生白芍9克,生地9克,知母9克,生黄芩9克,川芎6克,生当归身15克。功能主治:凉血清热。主阳盛血热。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医门八法》卷四《医门八法》卷三:组成:全当归1两(生),生白芍3钱,生地3钱,乌梅肉5个(去壳),怀牛膝3钱。主治:血虚胁痛而为癖为块者。
-
侧子
《*辞典》:侧子:出处:《雷公炮炙论》拼音名:C Zǐ别名:即子(《本经》),荝子(《说文》),荝(《太平御览》)。①《吴普本草》:神农、岐伯:有大毒。治风寒湿痹,筋骨挛急,脚气,风疹。②《别录》:主痈肿,风痹历节,腰脚疼冷,寒热鼠瘘,又堕胎。注意:阴虚阳盛及孕妇忌服。《吴普本草》:畏、恶与附子同。
-
红毛鸡
《全国中草药汇编》:红毛鸡:拼音名:H nɡM oJī别名:褐翅鸦鹃、毛鸡、落谷来源:鹃形目杜鹃科褐翅鸦鹃CentropussinensisSinensis(Stephens),以除去毛和内脏的干燥体入药。生境分布:广西。性温归经:肝经功能主治:滋阴补血;祛风除湿。注意:阳盛及外感热病禁服。各家论述:《广西中药志》:妇科用以调经、补血。
-
三黄三白丸
《女科指掌》卷一:方名:三黄三白丸组成:黄连(炒)5钱,黄芩5钱,黄柏(炒)5钱,白术1两,白芍1两,白芷2两(炒黑),香附1两(醋炒),扁柏5钱(酒炒),樗根皮2两(酒炒)。主治:带下,阳盛阴虚,形衰肤燥,口苦咽干,耳鸣。用法用量:每服汤送下70丸。制备方法:上为末,粥为丸。
-
双阳益肾口服液
双阳益肾口服液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双阳益肾口服液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益气固本,温肾。用于气虚肾亏所致的气短乏力,精神不振,腰膝酸软,肢冷畏寒。阴虚阳盛及高血压患者禁服。8.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9.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
清经止血汤
《中医妇科治疗学》:方名:清经止血汤组成:生地6钱,丹皮2钱,黄芩3钱,黄柏4钱,茅根5钱,地榆3钱,炒蒲黄3钱,益母草4钱,棕炭2钱。功效:清热凉血止血。主治:血热气实,经血暴下,精神不爽,烦热口渴。用法用量:水煎温服。加减:气短心累,加泡参5钱,麦冬3钱。主治:崩漏体实阳盛者。
-
黄米
黄米的食用量每次约50克黄米的营养价值黄米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B族维生素、维生素E、锌、铜、锰等营养元素,具有益阴、利肺、利大肠之功效。2.身体燥热者禁食。可治阳盛阴虚,夜不得眠,久泄胃弱,疗冻疮、疥疮、毒热、毒肿等症。黄米的食用建议黄米可用于煮粥、做糕、做米饭和酿酒。
-
黄米面
黄米面的食用量每次约50克黄米面的营养价值黄米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B族维生素、维生素E、锌、铜、锰等营养元素,具有益阴、利肺、利大肠之功效。黄米面适合的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1.适宜于体弱多病,面生疔疮者食用;2.身体燥热者禁食。可治阳盛阴虚,夜不得眠,久泄胃弱,治疗冻疮、疥疮、毒热、毒肿等症。
-
从阳化热
概述:从阳化热为病机,指指病邪入里,因阳盛体质而转化为热性病变。外感表证传里转化为热证的病理变化·从阳化热:从阳化热指外感表证传里转化为热证的病理变化。如病邪传入气分以后,则出现不恶寒反恶热、口渴唇干、心烦、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数等症,显示病邪化热入里。
-
振寒
出《素问·寒热病》。《证治准绳·杂病》:“振寒,谓寒而颤振也。”《张氏医通·寒热门》将振寒分为三种:阳明热,阳盛而阴气加之,洒洒振寒者,治当泻阳,用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阴盛阳虚,振振寒栗者,治当补阳,用黄芪建中汤;真阳虚寒栗不振,或兼风寒则振,治当温补,用桂枝加附子汤。
-
痰火证
痰火证病证名。属肺痨中的一种证型。《红炉点雪》卷三:“夫痨者劳也。以劳伤精气血液,遂致阳盛阴亏,火炎痰聚。因其有痰有火,病名酷厉可畏者,故今人讳之曰痰火也。”参见痨瘵等条。
-
疏
《素问·阳明脉解》:“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灵枢·五变》:“内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灵枢·终始》:“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据《太素》卷十四人迎脉口诊及杨上善注,“疏”当作“躁”。如《素问·疏五过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