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全國中草藥彙編》:大泡通
2.1 拼音名
Dà Pào Tōnɡ
2.2 別名
泡通、大木通、隔子通、飯包葉、三叉木、豆豉葉、大豆豉葉、牛嗓管、傘把木、大通塔
2.3 來源
五加科鵝掌柴屬植物白背鵝掌柴Schefflera hypoleuca (Kurz) Harms,以根、莖、樹皮、葉入藥。全年可採,樹皮洗淨,蒸透,切段,曬乾。葉可鮮用。
2.4 性味
苦、澀,微寒。
2.5 功能主治
消腫止痛,祛風除溼,舒筋活絡,通便。根、莖:牙痛,胃痛,腹痛,便祕,跌打損傷,閉合性骨折。樹皮:風溼麻木,關節腫痛,跌打瘀痛,腰膝痠痛,胃痛。葉:皮炎、溼疹、風疹。
2.6 用法用量
根、莖:0.5~1兩,外用適量,搗爛拌燒酒敷患處。樹皮:0.5~1兩,水煎服,以酒爲引。葉:外用適量,煎水洗。
2.7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3 《中華本草》:大泡通
3.1 出處
出自《貴州民間藥物》
3.2 拼音名
Dà Pào Tōnɡ
3.3 英文名
Root of Delavay Schefflera
3.4 別名
大通塔、柴厚朴、野巴戟、隔子通、萬貫錢、豆豉杆、大加皮、絨毛鴨腳木、泡桐樹、牛嗓管、假通脫木、傘把木
3.5 來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chefflera delavayi(Franch.) Harms.[Heptapleurum delauayi Franch.]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鮮用或曬乾。
3.6 原形態
喬木灌木,高3-8m。莖粗大,外表暗褐色;小枝粗壯,幼時必生黃棕以星狀絨毛,後即脫落;具白以片狀髓心。掌狀複葉有小葉4-7;葉柄長4-16cm,最長可至70cm,幼時密生星狀絨毛,成長圓形,卵狀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6-20cm,最長可達35cm,寬2-8cm或稍寬;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基部鈍形至圓形;全緣具疏離不整齊粗齒或1-3淺裂至深裂,上面無毛,下面密生灰白以或黃棕色星狀絨毛,主脈粗而明顯;側脈8-12對,上面坦或微隆起,下面稍隆起,網脈上面稍下陷,稀平坦,下面爲絨毛掩蓋而不隆起。花無梗,穗狀花序聚生成大圓錐花序頂生,長12-10cm,主軸和分枝幼時均密被星狀絨毛,後毛逐漸脫落,分枝長10-30cm;苞片卵形,長4-5mm,小苞片三角狀卵形,長1-2mm,均密被星狀絨毛;萼長1.5-2mm,疏被星狀短柔毛,邊緣有4-5齒;‘花瓣4-5,三角狀卵形,長約2mm,無毛,花白色;雄蕊5,花絲長約3mm;子房下位,4-5室;花柱合生成柱狀,柱頭不明顯,花盤隆起。果實球形,直徑約4mm,紫黑色,幾無毛;宿存花柱長1.5-2mm。花期10-11月,果期翌年1月。
3.7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600-3100m的溝旁、林緣、山坡疏林中。
資源分佈:分佈於西南及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3.8 性狀
性狀鑑別 枝條灰棕色或灰褐色,表面有縱皺紋,有棕以點狀皮孔及弧形葉柄痕;幼嫩枝密被灰棕色毛茸。折斷面可見大型白色薄片狀的賄。
皮多呈條片狀,外表麪灰褐色至暗褐色,有縱皺紋及灰白色栓皮和棕色點狀皮孔;內表面色淡,有細縱紋。質硬,折斷面纖維性。氣微,味苦,澀。
3.9 性味
味微苦;澀;性平
3.10 功能主治
祛風活絡;強筋健骨;行氣活血。主風溼痹痛;腰膝痠痛;跌打腫痛;胸脅脘腹脹痛
3.11 用法用量
煎湯內服:9-30g;或浸酒。外用:適量,煎湯洗;‘或搗敷。
3.12 各家論述
1.《貴州民間藥物》:通大便,消腫毒。2.《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祛風活絡。治骨折,挫傷,風溼關節痛,腰肌勞損。
3.13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