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WS/T 509—2016 重症監護病房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規範]
3 概述
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CAUTI)是指患者留置導尿管期間或拔除導尿管後48 h內發生的尿路感染[1]。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是醫院感染中最常見的感染類型。
7 病原學診斷
在臨牀診斷的基礎上,符合以下條件之一:
(一)清潔中段尿或者導尿留取尿液(非留置導尿)培養革蘭陽性球菌菌落數≥104cfu/ml,革蘭陰性桿菌菌落數≥105cfu/ml。
(二)恥骨聯合上膀胱穿刺留取尿液培養的細菌菌落數≥103cfu/ml。
(三)新鮮尿液標本經離心應用相差顯微鏡檢查,在每30個視野中有半數視野見到細菌。
患者雖然沒有症狀,但在1周內有內鏡檢查或導尿管置入,尿液培養革蘭陽性球菌菌落數≥104cfu/ml,革蘭陰性桿菌菌落數≥105cfu/ml,應當診斷爲無症狀性菌尿症。
8 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預防要點
8.1 管理要求
1.醫療機構應當健全規章制度,制定並落實預防與控制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的工作規範和操作規程,明確相關部門和人員職責。
2.醫務人員應當接受關於無菌技術、導尿操作、留置導尿管的維護以及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預防的培訓和教育,熟練掌握相關操作規程。
3.醫務人員應當評估患者發生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的危險因素,實施預防和控制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的工作措施。
4.醫療機構應當逐步開展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的目標性監測,持續改進,有效降低感染率。
8.2 感染預防要點
8.2.1 置管前
(1)嚴格掌握留置導尿管的適應徵,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導尿。
(2)仔細檢查無菌導尿包,如導尿包過期、外包裝破損、潮溼,不應當使用。
(3)根據患者年齡、性別、尿道等情況選擇合適大小、材質等的導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損傷和尿路感染。
(4)對留置導尿管的患者,應當採用密閉式引流裝置。
(5)告知患者留置導尿管的目的,配合要點和置管後的注意事項。
8.2.2 置管時
(1)醫務人員要嚴格按照《醫務人員手衛生規範》,認真洗手後,戴無菌手套實施導尿術。
(2)嚴格遵循無菌操作技術原則留置導尿管,動作要輕柔,避免損傷尿道粘膜。
(4)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要使用合適的消毒劑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圍皮膚粘膜,棉球不能重複使用。男性:先洗淨包皮及冠狀溝,然後自尿道口、龜頭向外旋轉擦拭消毒。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內向外的原則清洗外陰,然後清洗並消毒尿道口、前庭、兩側大小陰脣,最後會陰、肛門。
(5)導尿管插入深度適宜,插入後,向水囊注入10—15毫升無菌水,輕拉尿管以確認尿管固定穩妥,不會脫出。
(6)置管過程中,指導患者放鬆,協調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應當重新更換尿管。
8.2.3 置管後
(1)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彎曲,保證集尿袋高度低於膀胱水平,避免接觸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2)保持尿液引流裝置密閉、通暢和完整,活動或搬運時夾閉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3)應當使用個人專用的收集容器及時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時,要遵循無菌操作原則,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觸碰到收集容器。
(4)留取小量尿標本進行微生物病原學檢測時,應當消毒導尿管後,使用無菌注射器抽取標本送檢。留取大量尿標本時(此法不能用於普通細菌和真菌學檢查),可以從集尿袋中採集,避免打開導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5)不應當常規使用含消毒劑或抗菌藥物的溶液進行膀胱沖洗或灌注以預防尿路感染。
(6)應當保持尿道口清潔,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潔後還應當進行消毒。留置導尿管期間,應當每日清潔或沖洗尿道口。
(7)患者沐浴或擦身時應當注意對導管的保護,不應當把導管浸入水中。
(8)長期留置導尿管患者,不宜頻繁更換導尿管。若導尿管阻塞或不慎脫出時,以及留置導尿裝置的無菌性和密閉性被破壞時,應當立即更換導尿管。
(9)患者出現尿路感染時,應當及時更換導尿管,並留取尿液進行微生物病原學檢測。
(10)每天評估留置導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時儘早拔除導尿管,儘可能縮短留置導尿管時間。
9 參考資料
-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WS/T 509—2016 重症監護病房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規範[Z].2016-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