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藥部頒標準
2.1 拼音名
Danshen Gao
2.2 標準編號
WS3-B-0711-91 本品丹蔘製成的煎膏。
2.3 製法
取丹蔘 1000g,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 2小時,第二、三次各 1小時, 合併煎液,濾過,濾液加入紅糖 400g ,攪拌使溶化,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1.30 (90 ℃ ),即得。
2.4 性狀
本品爲深棕色稠厚的半流體;氣微,味甜、苦。
2.5 檢查
相對密度 取本品 10g,加水20ml稀釋後依法測定,應1.10-1.12(附 錄34頁)。 其他 應符合煎膏劑項下有關的各項規定(附錄14常?
2.6 功能與主治
祛瘀止痛,活血通經,清心除煩。用於月經不調,經閉痛經, 瘕積聚,腹痛刺痛,熱痹疼痛,瘡瘍腫痛,心煩不眠,肝脾腫大,心絞痛。
2.7 用法與用量
口服,一次 9g,一日 2次。
2.8 注意
忌食生冷,辛辣、油膩之物。
2.9 規格
每瓶 125g
2.10 貯藏
密封,置陰涼處。
3 方出《鬼遺》卷五,名見《外臺》卷二十四
3.1 方名
3.2 組成
丹蔘、防風、白芷、細辛、芎、黃芩、芍藥、甘草(炙)、黃耆、牛膝、槐子、獨活、當歸。
3.3 功效
生肉。
3.4 主治
3.5 用法用量
上切,以臘月豬脂5升,微火煎3上3下,白芷黃,膏成。病上摩,向火,1日3-4次。
3.6 附註
4 《醫心方》卷二十二引《深師方》
4.1 方名
4.2 組成
丹蔘4兩,人蔘2分,當歸4分,芎2兩,蜀椒2兩,白朮2兩,豬膏1斤。
4.3 功效
養胎易生。
4.4 主治
4.5 用法用量
每服如棗核大,以溫酒調下,1日3次,稍增可知;若有傷動見血,服如雞子黃者,晝夜6-7服。
4.6 製備方法
上切,以真苦酒漬之,夏天2-3日,於微火上煎,當着底攪之,手不得離,三上三下,藥成絞去滓。
5 《肘後方》卷八
5.1 方名
5.2 組成
丹蔘3兩,蒴藋3兩,莽草葉1兩,躑躅花1兩,菊花1兩,秦艽2兩,獨活2兩,烏頭2兩,川椒2兩,連翹2兩,桑白皮2兩,牛膝2兩。
5.3 主治
傷寒時行,賊風惡氣,在外即肢節麻痛,喉咽痹;寒入腹,則心急脹滿,胸脅痞塞,並癱緩不遂;風溼痹不仁,偏枯拘屈,口耳聾,齒痛頭風,痹腫,腦中風動且痛癰,結核,漏,瘰癧,堅腫未潰,及丹疹諸腫無頭,狀若骨疽者,及惡結核走身中者,風水遊腫。
5.4 用法用量
苦酒5升,麻油7升,煎令苦酒盡,去滓。凡病在外,即肢節麻痛,喉咽痹,寒人腹則心急脹滿,胸脅痞塞,內則藥之,外則摩之;癱緩不遂,風溼痹不仁,偏枯拘屈,口耳聾,齒痛頭風,痹腫,腦中風動且痛;及癰,結核,漏,瘰癧,堅腫未潰,敷之取消;丹疹諸腫無頭,狀若骨疽者,摩之令消;惡結核走身中者,風水遊腫,亦摩之。其服者如棗核大,小兒以意減之,日5服,數用之悉效。亦用豬脂同煎之。若是風寒冷毒,可用酒服;若毒熱病,但單服;牙齒痛,單服之,仍用綿裹嚼之。
5.5 臨牀應用
瘰癧有小兒耳後癧子,其堅如骨,已經數月不盡,以帛塗膏貼之,二十日盡消。
6 《雞峯》卷二十
6.1 方名
6.2 組成
丹蔘1兩,蒴藋1兩,莽草1兩,蜀椒1兩,躑躅1兩,秦艽1兩,獨活1兩,白及1兩,牛膝1兩,菊花1兩,烏梅1兩,防己1兩。
6.3 主治
身中忽有痛,如竹撲之狀,名曰氣痛,不可忍者,遊走不住,發作有時,痛則小熱,痛定則寒,皆由冬時受溫氣,至春暴寒風來折之,不成溫病,乃作氣痛。
6.4 用法用量
用敷患上,1日5-6次。
6.5 製備方法
上(口父)咀,以醋1升,浸1宿,夏半日,如急要便煎之,豬脂4升,煎令醋氣歇,慢火煎之,去滓。
7 《千金翼》卷十六
7.1 方名
7.2 別名
丹蔘煎
7.3 組成
丹蔘4兩,蒴藋根4兩,秦艽3兩,羌活2兩,蜀椒(汗,去目閉口者)2兩,牛膝2兩,烏頭(去皮)2兩,連翹2兩,白朮2兩,躑躅1兩,菊花1兩,莽草1兩。
7.4 主治
傷寒時行,賊風惡氣在外,肢節痛攣,不得屈伸,項頸咽喉痹塞噤閉,入腹則心急腹脹,胸中嘔逆,緩風不遂,溼痹不仁,偏枯拘屈,口面喎斜,耳聾齒痛,風頸腫痹,腦中風痛,石癰,結核瘰癧,堅腫末潰,赤白癮疹,諸腫無頭作癰疽者,風結核在耳後,風水遊腫疼痛翕翕。
7.5 用法用量
凡風冷者用酒服;熱毒單服;齒痛綿沾嚼之;在腹內服之;在外摩之;緩風不遂,溼痹不仁,偏枯拘屈,口面喎斜,耳聾齒痛,風頸腫痹,腦中風痛,石癰,結核瘰癧,堅腫末潰,敷之取消;及赤白癮疹,諸腫無頭作癰疽者,摩之令消;風結核在耳後,風水遊腫,疼痛翕翁,針之黃汁出,時行溫氣,服之如棗大1枚。小兒以意減之。
7.6 製備方法
上切,以苦酒5升,麻油7升合煎,苦酒盡,去滓,用豬脂煎成膏。
7.7 附註
8 《聖惠》卷四十五
8.1 方名
8.2 組成
丹蔘2兩,莽草1兩,附子2兩(去皮臍),漢防己1兩,芎1兩,川椒1兩,吳茱萸1兩,白芷1兩,沉香半兩,零陵香半兩,雞舌香半兩,犀角屑1兩,當歸1兩,商陸2兩,木香半兩。
8.3 主治
腳氣風毒,腫甚難消。
8.4 用法用量
每取摩所患處。
8.5 製備方法
上銼細,用綿裹,以醋2升,漬1宿,以好豬脂2斤,慢火煎令藥色黃,絞去滓,膏成,以瓷盒盛。
9 《聖濟總錄》卷一八○
9.1 方名
9.2 組成
丹蔘1兩,細辛(去苗葉)1兩,芎1兩,當歸(銼,焙)1兩,桂(去粗皮)1兩,防風(去叉)1兩,蜀椒(去目並閉口者,炒出汗)半兩,乾薑(炮)半兩。
9.3 主治
小兒鼻塞不通利。
9.4 用法用量
每以大豆許納鼻中,1日3次。
9.5 製備方法
上銼,如麻豆大,豬脂5兩,羊髓5兩,與藥相和,入銚子內,慢火熬,候藥黃色,取下絞去滓,貯瓷器中。
10 《外臺》卷二十三引《延年祕錄》
10.1 方名
10.2 組成
丹蔘8分,白蘞4分,獨活4分,連翹4分,白及4分,升麻6分,蒴藋6分,防己5分,玄蔘5分,杏仁5分(去皮尖)。
10.3 主治
10.4 用法用量
以摩病處,1日3-4次。
10.5 製備方法
上切細,以生地黃汁淹漬1宿,以煉成豬膏4升,微火煎五上五下,藥成,絞去滓。
11 《肘後方》卷五
11.1 方名
11.2 組成
丹蔘2兩,蒴藋2兩,秦艽1兩,獨活1兩,烏頭1兩,白及1兩,牛膝1兩,菊花1兩,防風1兩,莽草葉半兩,躑躅花半兩,蜀椒半兩。
11.3 主治
11.4 用法用量
上切,以苦酒2升,漬之1宿,豬膏4斤,俱煎之,令酒竭,勿過焦,去滓。以塗諸疾上,日5度,塗故布上貼之。此膏亦可服,得大行,即須少少服。
11.5 各家論述
11.6 附註
12 《千金》卷二
12.1 方名
12.2 別名
滑胎丹參膏
12.3 組成
丹蔘半斤,芎3兩,當歸3兩,蜀椒5合(有熱者,以大麻仁5合代)。
12.4 功效
養胎,令滑易產。
12.5 用法用量
每日取如棗許,納酒中服之。
12.6 製備方法
上(口父)咀,以清酒溲溼,停1宿以成,煎豬膏4升,微火煎,膏色赤如血,膏成,新布絞去滓。
12.7 用藥禁忌
不可逆服,至臨月,乃可服。
12.8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丹蔘破宿生新;統穹、歸,佛手(即佛手散)爲滑胎易產之專藥。而方中便具活法,寒用川椒,熱用麻仁,各隨母氣之偏勝耳。服後豬膏、醇酒取其滑澤滋益也。苟孕婦中氣不實,不特豬膏宜遠,麻仁亦難輕試,然觀熱易麻仁一語,活法盡情吐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