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 逐水消腫 中醫學 破血散結 中藥中毒 中藥學
dǎ gǔ zǐ
打鼓子爲中藥名,出自《雲南中草藥選》,爲《開寶重定本草》記載的千金子之別名[1]。
打鼓子、小巴豆[2]。
大戟科植物續隨子Euphorbialathyris L.的種子[2]。主產河北、河南、浙江[2]。
辛,溫,有毒[2]。入胃、大腸、膀胱經[2]。
逐水消腫,破血散結[2]。
1.治水腫脹滿,二便不利,痰飲,宿滯,血瘀經閉,癥瘕積聚[2]。內服入丸、散:0.9~1.5g,去殼,紙包榨去油,取霜用[2]。
2.搗敷治毒蛇咬傷,疥癬,疣贅[2]。
本品峻烈有毒,不可多用、久服;體弱及孕婦忌服[2]。
本品含脂肪油,油中分離出千金子甾酯(Euphobiasteroid)、巨大戟萜醇20-棕櫚酸酯等含萜的酯類化合物;又含馬慄樹皮苷、瑞香素千金子素、油酸等[2]。
脂肪油可很快變惡臭而有辛辣味,口服後刺激胃腸,引起峻瀉,致瀉成分爲甾醇;其有效成分還有鎮靜、鎮痛、抗炎作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