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和鼻竇血管瘤

耳鼻喉科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bí qiāng hé bí dòu xuè guǎn liú

2 疾病分類

耳鼻喉科

3 疾病概述

發生於粘膜,多見於鼻腔前部與上頜竇。生長緩慢,易出血感染壞死。多發生於青壯年。病理上可分爲毛細血管瘤海綿狀血管瘤和蔓狀血管瘤

4 疾病描述

血管瘤鼻腔常見的良性腫瘤之一,發生鼻竇血管瘤則少見。本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多見於青壯年,近年兒童發病率有增高趨勢。 鼻部血管瘤一般分爲毛細血管瘤海綿狀血管瘤兩類。以前者爲多見,多發於鼻中隔前部和下鼻甲前端。後者多見於上頜竇和鼻骨

5 症狀體徵

鼻出血反覆發作,每次出血量不等,出血鼻腔進行性鼻塞腫瘤較大可壓迫致鼻中隔偏向對側,進而雙側鼻塞;繼發感染鼻腔有臭味。出血多者繼發貧血,嚴重者並致休克、死亡者少見。腫瘤向後突出入鼻菸可造成咽鼓管阻塞,出現耳鳴/聽力下降。瘤體生長較大後可致面部隆起、眼球移位等類似鼻竇惡性腫瘤的表現。

6 疾病病因

病因不清,可能與外傷感染內分泌功能紊亂有關;但也有認爲本病爲先天良性腫瘤,與胚性殘餘關係密切。

7 病理生理

鼻腔毛細血管瘤大多瘤體較小,有細蒂或廣基,色鮮紅或暗紅,質較軟,有彈性,易出血;系由多數分化良好的毛細血管所組成。海綿狀血管瘤則瘤體較大,基廣,質軟可壓縮,多無包膜,由大小不一的血竇組成。原發於上頜竇內者,可呈出血息肉狀突出於中鼻道,倘誤作息肉摘除等,可引起嚴重鼻出血腫瘤發展可壓迫竇壁,破壞骨質侵及鄰近器官;也有因腫瘤向外擴展而引起面部畸形眼球移位,複視頭痛等。

8 診斷檢查

CT或MRI可顯示單側鼻腔鼻竇組織腫塊,伴局部骨質吸收鼻腔外側壁內移。

9 治療方案

血管瘤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爲主,鼻腔血管瘤切除應包括瘤體及連同根部的粘膜,同時對創面作電凝固,以期止血和防止復發。反覆冷凍或用YAG激光氣血管瘤;爲減少術中出血,亦可先作冷凍,待其收縮、變硬後再行摘除。

10 預後及預防

無特殊。

11 特別提示

鼻部血管瘤可分爲毛細血管瘤海綿狀血管瘤兩類,瘤體大小不一,可具有細蒂和廣基,若顏色鮮紅,示瘤內富有動脈血;如爲暗紅、紫色或黑紅色者,則示瘤內富有靜脈血。

12 相關出處

耳鼻喉科-頭頸外科(第6版)

治療鼻腔和鼻竇血管瘤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