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熱裏寒證

中醫診斷學 中醫證名 中醫學 中醫辨證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biǎo rè lǐ hán zhèng

2 英文參考

syndrome of superficies heat and interior cold[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註解

表熱裏寒證證候[1]。指表熱裏寒症狀同時存在[1]。即陽氣不足,外感風熱,以發熱,微惡風寒,汗出,咳嗽,頭身疼痛小便清長大便溏泄,舌淡胖,苔薄黃,脈浮數等爲常見症的證候[2]

表熱證指感受風熱陽邪所致的表證[3]。《赤水玄珠·論表裏熱》:“有表而熱者,謂之表熱。”症見發熱惡風頭痛口渴咽痛咳嗽痰黃,舌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等[3]。治宜辛涼解表[3]。用桑菊飲銀翹散等方[3]

裏寒證臟腑陽氣不足,陰寒內生,或寒邪直中臟腑,或寒邪由表傳裏,以形寒肢冷,面色蒼白口淡不渴,喜熱飲,小便清長大便溏瀉,舌淡苔白潤,脈沉遲等爲常見症的證候[3]裏寒證傷寒陰證,即中寒[4]。《醫學心悟·傷寒主治四字論》:“何謂裏寒?凡傷寒不由陽經傳入而直入陰經手足厥冷,脈微細,下利清谷者,名曰中寒。”如太陰病理中湯證,少陰病四逆湯證,厥陰病當歸四逆湯證等[4]裏寒證亦指慢性病臟腑內寒[4]。症見脘腹冷痛嘔吐清水大便溏泄小便清長畏寒肢冷,面色蒼白,舌淡苔白滑,脈沉遲或微細等[4]。治宜溫中祛寒爲主,方如吳茱萸湯附子理中湯[4]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91.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89.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45.

治療表熱裏寒證的方劑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