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表半里證

半表半里 中醫證名 鍼灸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bàn biǎo bàn lǐ zhèng

2 英文參考

half-superficies and half-interior syndrom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meso-exterior-interior syndrom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半表半里證證候[1]。指邪既不在表,也不在裏,而是在表裏之間的證候[1]。指病變既非完全在表,又未完全入裏,而位於半表半里證候[2]

4 少陽病小柴胡湯證·半表半里證

半表半里證少陽病小柴胡湯[2]。指《傷寒論》中的少陽病[2]。《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小柴胡湯主之。”《傷寒論條辨》:“往來寒熱者,邪入軀殼之裏,藏府之外,兩夾界之隙地,所謂半表半里少陽所主之部位。故人而並於陰則寒,出而並於陽則熱,出入無常,所以寒熱間作也。胸脅苦滿者,少陽之脈循胸絡脅,邪湊其經,伏飲搏聚也。默,靜也。胸脅既滿,谷不化消,所以靜默不言,不需飲食也。心煩喜嘔者,邪熱伏飲胸脅者湧而上溢也。”由於邪離太陽之表,末入陽明之裏,而在少陽經,是爲半表半里[2]。症見寒熱往來胸脅苦滿,神情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乾目眩,脈弦等[2]。治宣和解少陽[2]

參見少陽病少陽病爲病名[2]六經病之一[2]。由邪熱半表半里所致[2]。本病特徵是口苦咽乾目眩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心煩喜嘔,嘿嘿不欲飲食,脈弦等[2]。《傷寒論·辨少陽病脈證並治》:“少陽之爲病,口苦咽乾目眩也。”又“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鞕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註解傷寒論》卷三:“邪因正虛,自表之裏,而結於脅下,與正分爭,作往來寒熱。”《傷寒微旨論·傷寒源篇》:“少陽受之,少陽主膽,故胸脅痛耳聾。”《傷寒辨證》卷四:“邪在半表半里,則惡寒且熱,故令寒熱往來少陽之脈行於兩脅,故令脅痛。其經屬於膽,膽汁上溢,故口苦。”《張氏醫通·諸傷門》:“若交少陽之經,則往來寒熱口苦脅痛,以其經居表裏之半,邪欲入則寒,正與爭則熱,所以只宜和解,而有汗、下、利小便三禁。”本病多兼證[2]。若有太陽表證時可兼用汗法,如柴胡桂枝湯證;若有陽明裏證時可兼用下法,如大柴胡湯證、柴胡芒硝湯證等[2]

5 溫疫病邪在募原證候·半表半里證

·半表半里證溫疫病邪在募原證候[2][2]。《溫疫論·原病》:“邪從口鼻而入……舍於夾脊之內,去表不遠,附近於胃,乃表裏之分界,是爲半表半里,即針經所謂橫連膜原是也。”邪自口鼻而入,內不在臟腑,外不在經絡,而在募原者,是爲半表半里[2]。其症先憎寒,後壯熱,晝夜發熱,日晡益甚,頭疼身痛口渴,脈數,舌紅苔白,或苔如積粉等[2][2]。治宜疏利溼[2][2]。用達原飲[2]半夏乾薑散金匱要略方論》方[2]半夏乾薑等分[2]。爲粗末,每服一方寸匕漿水煎服[2]功能溫胃止嘔[2]。治乾嘔吐逆,吐涎沫[2]

6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34.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06.

治療半表半里證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