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胸胁苦满
因肝胆经气机失调,胆火内郁于胸膈所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出《黄帝内经素问·刺热论》。胸胁痛可由热入血室引起。
-
耳眩晕·肝阳上亢证
定义:耳眩晕·肝阳上亢证(otogenicvertigowithliveryanghyperactivitypattern)是指肝阳上亢,以眩晕每因情绪波动、心情不舒、烦恼时发作或加重,伴耳鸣耳聋、口苦咽干、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胸胁苦满、少寐多梦,舌质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耳眩晕证候。加减:偏于风盛者,可加龙骨、牡蛎以镇肝息风;
-
少阳病证
是指邪犯少阳,枢机不运,经气不利,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细等为常见症的证候。病因病机:由邪热在半表半里所致。治疗:《张氏医通·诸伤门》:“若交少阳之经,则往来寒热,口苦胁痛,以其经居表里之半,邪欲入则寒,正与争则热,所以只宜和解,而有汗、下、利小便三禁。”
-
邪郁少阳
邪郁少阳为病机。少阳主半表半里,邪气郁阻于少阳,既未入里,也不在表,因而出现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耳聋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不欲食,脉弦等症状。《张氏医通·诸伤门》:“若交少阳之经,则往来寒热,口苦胁痛,以其经居表里之半,邪欲入则寒,正与争则热,所以只宜和解,而有汗、下、利小便三禁。”
-
小柴胡片
3,用乙酸乙酯提取2次,每次20ml,合并提取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用于外感病,邪犯少阳证,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口苦咽干。姜半夏、生姜照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的渗漉法(附录17页),用70%的乙醇作溶剂,浸渍24小时后,以每分钟1~性状:本品为黑褐色的片;
-
半表半里证
概述:半表半里证为证候名。心烦喜呕者,邪热伏饮搏胸胁者涌而上溢也。”本病特征是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脉弦等。《张氏医通·诸伤门》:“若交少阳之经,则往来寒热,口苦胁痛,以其经居表里之半,邪欲入则寒,正与争则热,所以只宜和解,而有汗、下、利小便三禁。”
-
经证
经证病证名。伤寒病分类法之一。指伤寒病邪侵犯某经时的证候。例如太阳病的恶寒、头痛、发热,阳明病的身壮热、烦渴、自汗,少阳病的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均属经证。
-
小柴胡汤丸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XiaochaihutangWan标准编号:WS3-B-2286-97处方:柴胡240g法半夏120g黄芩120g党参120g大枣120g甘草80g生姜64g制法:以上七味,柴胡、法半夏、黄芩、大枣、生姜加水煎煮三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稠膏,党参、甘草粉碎成细粉,加入稠膏中,混匀,制成丸,烘干,打光,即得。
-
小前胡汤
《外台》卷一引《崔氏方》:方名:小前胡汤组成:前胡8两,半夏半升(洗),生姜5两,黄芩3两,人参3两,甘草(炙)3两,干枣12枚(擘)。主治:伤寒6-7日不解,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寒疝腹痛。制备方法:上切。用药禁忌:忌羊肉、饧、海藻、菘菜。
-
济生汤
处方:熟地5钱,玄参5钱,麦冬3钱,山茱萸1钱,山药3钱,茯苓2钱,白芍3钱,柴胡5分,神曲3分,竹茹1丸。功能主治:冬月伤寒,至5-6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或呕吐,或渴或不渴,或烦或不烦。用法用量:水煎服。先用小柴胡汤,再用此方。摘录:《辨证录》卷一
-
小柴胡去参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汤
方出《伤寒论》,名见《伤寒图歌活人指掌》卷四:方名:小柴胡去参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汤组成:小柴胡汤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2两。主治:伤寒5-6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而咳者。
-
小柴胡去黄芩加茯苓汤
方出《伤寒论》,名见《圣济总录》卷二十六:方名:小柴胡去黄芩加茯苓汤组成: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茯苓4两。主治:伤寒5-6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心下悸,小便不利。
-
小柴胡冲剂
用于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吐,口苦咽干。小柴胡冲剂的药理作用:1.方义简释:方中柴胡疏风解表退热,黄芩助柴胡清解退热,同时柴胡又可疏肝理气。结果:小柴胡片对大鼠早期炎症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有显著抑制作用,并能抑制角叉菜胶所致小鼠足趾肿胀。(2)胃痛:用于肝胃不和、肝气犯胃之胃脘痛。20g,一日3次。
-
胸胁满
胸胁胀满不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语,此为热入血室也。
-
和解少阳
和解少阳为和法之一。是治疗外感病邪在半表半里(少阳经)的方法。针灸临床上常选用大椎、外关、足临泣、间使等穴。和解少阳指治疗外感热病邪在少阳半表半里之间的方法。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脉弦等。方用小柴胡汤。
-
少阳感冒颗粒
少阳感冒颗粒药典标准:品名:少阳感冒颗粒ShaoyangGanmaoKeli处方:柴胡138g、黄芩206g、人参69g、甘草138g、半夏206g、干姜138g、大枣138g、青蒿206g制法:以上八味,柴胡、干姜提取挥发油,药渣与其余黄芩等六味,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2小时,第三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适量,喷雾干燥;
-
少阳经病
少阳经病为病证名。指由于邪热郁于少阳经而产生胸胁苦满,往来寒热,心烦,胁痛等症,热邪介于半表半里。治宜小柴胡汤。
-
少阳病辨证
少阳病辨证为六经辨证。外感伤寒病过程中由于邪犯少阳胆腑,机枢失运,经气不利所表现的证候,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脉弦为辨证要点。本证之邪既不完全在表,又未完全入里,而是邪居半表半里,故又称半表半里证。
-
水停气阻
水停气阻指水液停贮体内,进而阻碍脏腑气化升降的病机。临床症状随水停部位及相关脏腑而不同,如水停胸胁,可致肺气失于肃降,出现胸胁苦满,咳嗽气喘不得平卧;水气凌心则心悸、气促、头晕,动则喘甚;阻于中焦,脾胃失于健运则口淡、恶心欲吐、纳呆、脘腹胀满、大便溏泄;水停下焦,则小便不利、下肢浮肿等。
-
心下支结
心下支结为症状名。心下即胃脘部。患者自觉膈上有物梗阻而烦闷不舒。可见于外感和杂病的多种疾病。《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心下支结,即胸胁苦满,心下痞鞕之轻者。”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处方:柴胡12克龙骨黄芩生姜铅丹人参桂枝(去皮)茯苓各4.5克半夏6克(洗)大黄6克(切)牡蛎4.5克(熬)大枣(擘)6枚功能主治:和解清热,镇惊安神。主伤寒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烦躁惊狂不安,时有谵语,身重难以转侧,现用于癫痫、神经官能症、美尼尔氏综合征以及高血压病等见有胸满烦惊为主证者。大黄泻里热,和胃气;
-
和膈散
处方:柴胡1钱,白芍1两,生地5钱,玄参3钱,麦冬2钱,茯苓2钱,竹茹1团,芥子1钱。功能主治:补水济木。主冬月伤寒,至5-6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或呕或吐,或渴或不渴,或烦或不烦,已用小柴胡汤和解后。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辨证录》卷一
-
小柴胡泡腾片
小柴胡泡腾片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小柴胡泡腾片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解表散热,疏肝和胃。用于外感病,邪犯少阳证,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口苦咽干。3.风寒感冒者不适用。5.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