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魏側耳

中藥材 中藥學 菌藻類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ā wèi cè ěr

2 概述

阿魏側耳

阿魏側耳

阿魏側耳

阿魏側耳

阿魏側耳白蘑真菌阿魏側耳Fructificatio Pleuroti Ferulae的子實體分佈於我國新疆等地。菌蓋扁半球形,或平展,中部下凹,直徑5~15cm,褐色或類白色,表面有龜裂紋,有的邊緣內卷;肉質。菌肉較厚,類白色。菌褶稍密,不等長,白色或淡黃色。菌柄偏生,長2~6cm,直徑約2cm,向下漸細,類白色,內實。氣微,味淡。

阿魏側耳味苦、辛,性溫。歸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殺蟲的功效。主胃痛食積蟲積

3 拼音名

ā Wèi Cè ěr(《中華本草》)

4 阿魏側耳的來源

阿魏側耳白蘑真菌阿魏側耳Fructificatio Pleuroti Ferulae的子實體(《中華本草》)。

5 阿魏側耳的採收與初加工

採收子實體,除去雜質,曬乾(《中華本草》)。

6 阿魏側耳的原形態

菌蓋肉質,寬5~15cm,扁半球形,後漸平展,最後下凹,光滑,初期褐色,後漸呈白色,並有龜裂斑紋、幼時邊緣內卷。菌肉白色,較厚。菌褶延生,稍密,白色,後呈淡黃色,不等長。菌柄偏生,內實,白色,長2~6cm,粗1~2cm,向下漸細。孢子長方橢圓形至橢圓形,無色,光滑,(12~14)μm×(5~6)μm,有內含物。(《中華本草》)

阿魏側耳生於阿魏的根基部分(《中華本草》)。

7 阿魏側耳的產地

阿魏側耳分佈於我國新疆等地(《中華本草》)。

8 阿魏側耳生藥性狀

菌蓋扁半球形,或平展,中部下凹,直徑5~15cm,褐色或類白色,表面有龜裂紋,有的邊緣內卷;肉質。菌肉較厚,類白色。菌褶稍密,不等長,白色或淡黃色。菌柄偏生,長2~6cm,直徑約2cm,向下漸細,類白色,內實。氣微,味淡。(《中華本草》)。

9 阿魏側耳性味

阿魏側耳味苦、辛,性溫(《中華本草》)。

10 阿魏側耳歸經

歸脾、胃經(《中華本草》)。

11 阿魏側耳的功效與主治

阿魏側耳具有行氣、消積、殺蟲的功效。主胃痛食積蟲積(《中華本草》)。

12 阿魏側耳的用法用量

內服:入丸劑,3~4.5g(《中華本草》)。

外用:適量,入膏外敷(《中華本草》)。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