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

醫經著作 中醫臨牀著作 東漢時期 醫史文獻 書籍 古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jīn kuì yào luè

2 英文參考

Synopsis of Preions of the Golden Chamber[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Jingui Yaolu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ynopsis of Golden Chamber[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金匱要略方論》,簡稱《金匱要略》,爲中醫臨牀著作[1],東漢張仲景[1]

4 主要內容

金匱要略方論》是討論內傷雜病的專著。全書3卷,25篇。系統論述了急性熱病之外的各科、各類疾病、病症的理、法、方、藥等。第一篇爲臟腑經絡後病脈證,是全書立論基礎,主要是以臟腑經絡學說爲基礎,闡明各類證候發生變化及其與臟腑經絡的關係。第二至第二十二篇分別論述痙溼暍病、百合狐惑陰陽毒病、瘧病中風歷節病、以及妊娠病產後病、婦人雜病等20餘種、類病症。所述病症以內科雜病爲主,兼及外科婦科病症各有專篇。在病因方面,《金匱要略》明確地劃分爲三婁,認爲:“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爲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爲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對後世病因學說有直接啓示。

5 現存版本

金匱要略》現存最早版本爲元刻,注本頗多,以元代趙以德的《金匱方論衍義》較早,而以清·尤怡的《金匱要略心典》最爲著名。據統計,歷代註釋、發揮、方論及歌括也有百餘家之多。

傷寒論》、《金匱要略》不但在國內歷代注家、研究著作有數百家之多,爲歷代研究、治療急性熱病醫學家所遵循,成爲他們發展、發揮醫學理論和醫療技術的基礎、依據和教育後學的課本。在國外也有着廣泛而深入的影響。例如日本,不但收藏和刻刊許多《傷寒論》之珍本,並由日本再傳中國而發揮了巨在的影響,而且日本學者研究、註釋《傷寒論》的著作,僅就先後傳到中國而現存者也有60多家。再如《金匱要略》較好版本也有收藏於日本者,日刻本也不少,日本醫學家之研究《金匱要略》而有專著流傳至中國者,有10餘種之多。關於將《傷寒論》《金匱要略》並作重編、方論者,日本名家之專著流傳中國者有近20種,由此可見張仲景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在日本的影響之廣泛和深遠。在日本現代醫學昌盛的今天,日本學者仍給予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研究以特殊的重視,許多醫學家在臨牀醫療中,仍然十分重視該書原方之應用,並取得很好效果,運用該書中成方製造的成藥,也爲日本醫界所依賴。

6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