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尤怡
钻研《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尤深,所撰《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1729),为研读张仲景著述的心得和发挥,其注释汇集前人之说,论述伤寒和杂病,条理清晰,简明扼要,为研究仲景之学中有影响的著述。另有《金匮要略心典》三卷,《金匮翼》及《静香楼医案》、《医学读书记》等。
-
尤拙吾
尤拙吾即尤怡。就学于名医马俶,医术益精,后隐居于花溪,潜心著书立说。钻研《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尤深,所撰《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1729),为研读张仲景著述的心得和发挥,其注释汇集前人之说,论述伤寒和杂病,条理清晰,简明扼要,为研究仲景之学中有影响的著述。《静香楼医案》为其临证医案。
-
尤在泾
简介:尤在泾即尤怡。1749年)为清代医学家。学术贡献:钻研《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尤深,所撰《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1729),为研读张仲景著述的心得和发挥,其注释汇集前人之说,论述伤寒和杂病,条理清晰,简明扼要,为研究仲景之学中有影响的著述。《静香楼医案》为其临证医案。
-
静香楼医案
《静香楼医案》为医案著作。原系抄本,后收入《柳选四家医案》。柳宝诒予以分门汇辑,并加按语。柳氏将尤怡所撰医案归纳为内伤杂病、伏气、外感、外疡、妇人等32门。有助于读者领悟尤氏医案的精华,学习其辨证要领。尤氏善用经方,灵活化裁,对复杂病机善于分清标本缓急,立法甚严谨。现存石印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
马俶
马俶(chù)为清代医家,字元仪,江苏苏州人。学医于李中梓、喻嘉言,尽得其传。字元化,号卧龙老人。曾从名家沈朗仲,李中梓等习医,并私淑喻嘉言,精谙医理。其师沈朗仲之《病机汇论》未刊之前,马氏与其弟子尤怡共同参注校阅;另附个人之医疗经验一卷于书后,取名为《印机草》,一名《马氏医案》,论治多所发明。
-
陆懋修
陆懋修清代医家。著成《世补斋医书》,包括《文集》、《不谢方》、《伤寒论阳明病释》、《内经运气病释》、《内经运气表》、《内经难字音义》。且重订及校正《傅青主女科》、《广温热论》、《理虚元鉴》、《校正王朴庄伤寒论注》,合为《世补斋医书续集》。
-
金匮要略心典
概述:《金匮要略心典》为金匮著作。简称《金匮心典》,清·尤怡纂注。书成于1729年。主要内容:尤氏研究仲景学说多年,颇有心得,纂注时力求得《金匮》之妙谛,发仲景之心声,故名“心典”。作者删去原书的最后三篇,阐述仲景原文的精义。并改正原文传写之误,删略后人增添的内容,可称《金匮要略》注本中较好的一种。
-
(月真)胀
《素问·厥论》:“太阴之厥,则腹满(月真)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张介宾《类经》注云:“浊阴主降,阴滞于上而不能降,故为(月真)胀。”多因脾虚失于健运,气机失于和降所致,当予健脾调中。②指气胀。尤怡谓:“(月真)胀,即气胀。”
-
医学读书记
概述:《医学读书记》为医论著作。三卷,续记一卷。清·尤怡撰于1729年。主要内容:本书为读书证治心得杂记,每条标明分题,征引古代文献中有关内容,作扼要的辨析,或予以评述和考证。作为读书心得,所论博杂,并无分类,但不乏个人创见,细心玩味,每获启发。现存版本: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
-
金匮要略
概述:《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为中医临床著作,东汉张仲景撰。第二至第二十二篇分别论述痉湿暍病、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疟病、中风历节病、以及妊娠病、产后病、妇人杂病等20余种、类病症。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对后世病因学说有直接启示。
-
短气不足以息
指呼吸短促、上气微喘。《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盖短气有从素虚宿痰而来者,有从新邪暴遏而得者,二端并否,其为里实无疑。”临床上此证之虚实,当结合病史、体质、兼证等不同情况予以判定。参见短气、喘证等条。
-
伤寒贯珠集
概述:《伤寒贯珠集》为伤寒著作。清·尤怡编撰。刊于1810年。以伤寒治则为纲,类列原文。2论太阳证,其治法分正治、权变、斡旋、救逆、类病等法;卷5论少阳证,分正治法、权变法、刺法;卷7论少阴诸法,少阴脉证及清、下、温法,生死法等;卷8论厥逆进退之机、生死微甚之辨、清法、温法、病禁、简误、瘥后诸病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