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注解
害蜚为六经皮部之一,为阳明皮部名。出《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阳明经阳气最盛,为三阳之“阖”,所属皮部称“害(阖)蜚”,害,古通阖;蜚,指阳气飞扬。若阳明经气失调(即阖折),外邪侵犯则发为胃肠实热证,或痿证,其病位多在身前[1]。
害蜚为阳明经阳络之名称。害,杀害;蜚,生化之义。害蜚即杀害生化。一说:害、盍、阖古通用。《尔雅·释宫》:“阖谓之扇。”害蜚,即是“阖扉”,门扇之义。与阳明为阖义相通。《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阳明之阳,名曰害蜚。”王冰注:“蜚,生化也。害,杀气也。杀气行则生化弭,故曰害蜚。”
关阖枢为经络理论之一。又误作开阖枢。见《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和《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以门上实物喻三阳三阴经的功能特点。“关”指门栓,“阖”指门板,“枢”指门轴。三阳中,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中,太阴为关、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六经皮部命名与关阖枢相关[2]。
皮部是十二皮部或六经皮部的简称。指全身皮肤按经脉分部。皮一络一经一腑一脏,为疾病传变的层次,因此从外部诊察和施治则可推断和治疗内部的疾患。十二皮部是根据十二经脉分布得名,在诊治时手足相通,上下同法,故十二皮部合为六经皮部,且各有专名。临床上的皮肤针、刺络、敷贴等外治法,都是结合皮部理论的实际应用。六经皮部名称见下表。出《黄帝内经素问·皮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