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平衡系统

经络实质 针灸学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1 拼音

dì sān píng héng xì tǒng

2 注解

第三平衡系统经络实质假说之一。我国学者孟昭威1978年在青岛全国性生理学会上提出经络系统第三平衡系统。第一平衡系统——躯体神经系统,维持快速平衡。第二平衡系统——植物神经系统,维持内脏活动平衡第三平衡系统——经络,维持体表和内脏间的平衡。第四平衡系统——内分泌,维持全体慢平衡。维持人体整体平衡不可能是一种简单的装置,而是多种复杂装置联合作用。上述四个系统层次联合作用,要比过去各自详细考虑每个单独系统更合乎实际。这个系统形态实质,按其传导速度说,应较植物神经为细。英国人皮尔斯( Pearse)提出的神经第三分支,简称APUD系统,与第三平衡论有遥相呼应之势。二者是否殊途同归,还要看今后的发展。但第三平衡论是从宏观入手,而第三分支说则是着眼于微观探索[1]。四种平衡系统的速度和作用如下表:

人体四种平衡系统的速度和作用[1]

平衡系统

速度

作用

第一平衡系统——躯体神经

100米/秒(传导

快速安式平衡

第二平衡系统——植物神经

1米/秒(传导

内脏活动平衡

第三平衡系统——经络

0.1米/秒(感传)

体表内脏平衡

第四平衡系统——内分泌

以分计(作用

全体慢平衡

3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34.
编辑:fengchuile 审核:sun

古籍中的第三平衡系统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