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注解
成能廓为眼的八廓名称之一[1]。系用相应脏腑的功能命名的廓名。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兑为锐眦,经走膻中(宗气所居),络及肾脂(指髓)膻中火之帅,肾脂体之充也,膻中与肾脂相为表里,主宗气动息,动应无方,息乃贞固,曰成能廓。”谓宗气充实,眼才能发挥正常功能,故曰成能廓[1]。
参见八廓:八廓是指中医眼科在外眼划分的八个部位(或方位)[2]。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历代命名繁多,一般多用自然界八种物质现象或八卦名称来命名[2]。即天(乾)廓、地(坤)廓、风(巽)廓、雷(震)廓、泽(兑)廓、山(艮)廓、火(离)廓、水(坎)廓[2]。称之为廓,系取其有如城廓护卫之意[2]。至于八廓的位置、内应脏腑以及临床意义等,历来各家说法不一[2]。如《审视瑶函》认为八廓在眼各有定位,可凭(气)轮上血丝“或粗细连断,或乱直赤紫,起于何位,侵犯何部,以辨何脏何腑之受病”;《银海精微》认为八廓“有位无名”;《医宗金鉴》主张八廓分属于六腑、包络和命门,因脏腑相应,其位又多与五轮相重[2]。八廓在临床上的应用远不如五轮普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