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方法
1.患者取仰卧位。用无菌镊子夹消毒液棉球(0.1%新洁尔灭、洗必泰或消毒净)消毒,以尿道口为中心,由内向外,庙上到下。女性患者消毒顺序是尿道口、前庭、大小阴唇;男性患者消毒顺序是尿道口、?头、阴茎。各擦洗两次。
2.戴手套,铺洞巾,插入导管。术者一手分开女性患者大小阴唇,另一手以消毒血管钳夹消毒棉球再消毒尿道口一次。然后用钳子夹持无菌石蜡油的导管,徐徐插入尿道6~8厘米。对男性患者,一手扶持阴茎,另一手如上述方法将导管插入尿道16~22厘米,以导出尿液为准。见导管有尿流出后,再插入2厘米。
3.通过导管灌注药物。常用的药物有MNC(丝裂霉素)、TSPA(噻替呱)、ADM(阿霉素)CPT(喜树碱)、BCG(卡介苗)、OK-423等。
MMC:将丝裂霉素30~40毫克溶于注射用水40毫升,膀胱内灌注后转动体位以便药物达到膀胱各个部位。保留1~2小时,每周1次,连用10~12周后改为每月1次,连用1年。术后预防性灌注每次20毫克,方法相同。MMC分子量为334,是烷基替代剂,正常膀胱粘膜对其有抗药性,而肿瘤组织对其敏感。全身吸收少,治疗效果良好。很少发生骨髓抑制,约7%出现化学性膀胱炎。
TSPA:用生理盐水或注射用水60~100毫升稀释TSPA60~100毫克的药液,缓慢注入膀胱内,然后每15分钟依次平卧、俯卧、左侧卧、右侧卧转动体位各一次,共2小时,每周1至2次,6~10次为一疗程。此法也可用以预防移行性细胞癌和乳头状瘤术后复发的病例,每2周1次,共3个月,以后每月1次,共1年,也可每月1次,共灌注3年。用此法治疗约1/3病人肿瘤消失,1/3病人肿瘤缩小,1/3病人无效。
ADM:每次30~50毫克,溶于注射用水40~50毫升,膀胱内灌注。每周1次,连用6~8周后改为每月1次,连用半年。此法用于治疗表浅膀胱癌效果良好,经尿道肿瘤电切术后肿瘤1年内复发率在60%以上,术后用ADM灌注疗法复发率大为降低(约29%)。阿霉素分子量为554,全身吸收仅11%,很少发生骨髓抑制。缺点是局部药物反应重,化学性膀胱炎占28%,约有10%病例发生膀胱纤维化。
CPT:因为其分子量大,不易为粘膜吸收,所以全身反应小,骨髓抑制少见。将喜树碱10~20毫克,溶于生理盐水20~30毫升,缓慢注入膀胱内,注后卧床2小时,经常转动体位。每周2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2周后可行第二疗程。效果初步认为80%患者有效,其中1/3患者肿瘤缩小一半以上或完全消失。
Epody1:该药属烷化剂,因分子量大,基本不吸收,无全身毒副反应,无膀胱粘膜萎缩,肌肉纤维化等并发症。约80%患者出现暂时性排尿困难,停药后消失。方法是将新鲜配制的1%Epody1溶液100~200毫升注入膀胱内,每周一次,共12周,继之每月一次,共一年。再后每3个月一次长期继续下去。若效果不好,可提高药物浓度,改为2%溶液。
BCG:是近年来用于膀胱表浅肿瘤治疗并防治复发的有效免疫疗法。方法是将BCG120毫克混悬于50毫升生理盐水中,保留2小时,每周1次,连用6周,以后每月1次,连用1年后改2个月1次再用1年。同时大腿两侧皮内注射5毫升。此法对表浅膀胱癌的治疗及术后预防复发确有疗效。主要副作用有排尿困难、尿频、血尿等膀胱刺激症状,全身不适、低热,一般对症处理即可缓解,出现严重的结核感染应立即行抗结核治疗。
OK-432:是溶血性链球菌低毒性菌株混有氨苄青霉霉霉霉素的干制剂。用法是OK-432约5KE(Klinisch Einheit、lkE相当于0.1毫克干量的细菌,大约含108个菌体)溶于生理盐水20毫升,膀胱内灌注,每周1次,连用6个月。临床证实OK-432有减少肿瘤切除术后的高危险复发的可能。
波多菲林(podophyllin)石蜡油悬胶液:用于治疗良性乳头状瘤病。方法是每周1次,共用4次。第1次用1%药液90毫升,第2次用4%药液90毫升,第3次用8%药液90毫升,第4次用12%药液90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