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民俗里的中医文化
□ 吴桂芳 四川省旺苍中医院 青天赐 四川省旺苍中学
今年6月22日是农历夏至。据《恪遵宪度抄本》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夏至是我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许多习俗都与中医药文化紧密相关。
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疫疠、荒年与饥饿死亡。此时民间新麦方出,人们以面食敬神。夏至吃面食这一食俗也流传至今。小麦味甘、性凉,入心、脾、肾经;《本草拾遗》说“小麦面,补虚,实人肤体,厚肠胃,强气力”,《医林纂要》说它“除烦,止血,利小便,润肺燥”。还有人爱在酷热的夏天吃热面,多出汗以祛除人体内滞留的湿气和暑气。
夏至节,未成年的孩子要到娘舅家吃饭,舅家必备苋菜和葫芦做菜。俗话说,吃了苋菜不会发痧,吃了葫芦腿里就有力气。这苋菜被誉为“补血菜”、“长寿菜”,《本草纲目》认为大蒜有“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避邪恶,消肿痛,化瘕积肉食”之效。叶梦得《避暑录话》上记载一则以蒜疗病病例:“有人暑月驰马赶路,落马堕地欲绝,急命人以蒜汁灌下,顷刻而醒。”
夏至还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风湿病、哮喘、过敏性鼻炎、支气管炎、过敏性咽炎等疾病的患者,常趁此时节用外敷配合汤药、针灸的方法,进行冬病夏治。中医认为,“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夏季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治疗某些属于寒性的疾病,可以最大限度地以阳克寒,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改善,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夏至节还有许多禁忌。《清嘉录》载,夏至日“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就是说,夏季要夜卧早起,“养收气阴无厌于日,使志无怒”,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以利于气机的通泄。
中医药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文明宝库中璀灿的瑰宝。夏日酷热,这些民俗里的中医药文化却像青翠绿叶片片绽放,阵阵清凉之意沁人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