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人比治病更重要
□ 李灿东 福建中医药大学
为医者,首先要立德。由于受到儒家学术思想的影响,中医的医德把“以人为本、尊重生命”作为基本出发点,形成以“仁学精神”为基本内涵和特征的医德观。把医学定位为“仁术”,把医生良好的德行称为“仁心”,把医德好的医生称为“仁人”,只有“心存仁义之心”的“仁爱之人”,才能将医学真正变成济世活人的“仁术”。
从传说中的“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开始,中国历代名医在医德方面就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三国时期,福建有一名医叫陈实功指出:“若遇贫难者,当量力微赠,方为仁术,否则有药无伙食者,命亦难保也。”
“救人比治病更重要”,是中医基本价值观之一,它不仅是中医医德最突出的特征,也是作为一名医生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如何理解“治病救人”这一天职呢?中医的医德观认为,治病是手段,救人才是目的。所以,当面对需要帮助的“社会的人”,首先要回答的是:先救命还是先治病?先帮助患者还是先考虑自己的安危?先为自己谋取钱财还是先帮助患者解决生活困难?如果为了治病而用尽了患者及其家人维持生活的物质基础,以致于病家倾家荡产甚至离婚、自杀,这样的“治病”是没有意义的。
10年前,医疗保障制度还不完善,经济也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对于大多数低收入的家庭来说,每天5~6元的药费已经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而由此造成的思想负担对疾病的治疗显然是不利的。曾有一位患者对笔者说,他因患有高血压需要长期服药,医生给他开了一种抗高血压药,每天服一颗,需要5~6元。每天当他拿起等同于一天伙食费的那颗药片的时候,心就怦怦直跳,因此,虽然买了药回家,但尽量省着吃,只要不觉得特别难受,能不吃就不吃,因为省下的钱就够全家人一天的伙食。即使药物过期了,他也舍不得扔掉,坚持把过期的药吃完。
曾有一位70多岁的患者,是某一县城的退休职工。笔者与他交流中发现他的经济条件不好。出于好心,笔者随口对他说以后看病就不用挂号了,令这位老伯感激不尽。这挂号费对医生来说算不上什么,但对生活有困难的人,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老伯还恳求笔者每次开10服药,自己到药材市场购买,这样可以省一点钱。自那以后,每年春节笔者上班的第一天,老伯都在笔者单位门口等候,就是为了说一句“新年好!”这对于一名医生来说就是最高的奖赏。几年后,老伯得了一场重病,临终前一定要让儿子用藤椅抬着他来看笔者一眼。他说:“我知道你可能救不了我,但让我看一眼,我走了才放心、才甘愿!”
这件事给笔者的印象太深刻了。从此,笔者每到一个课堂讲课,都会要求学生记住这么一句话:“如果你挽救了病人的生命,而夺去其维持生命的源泉,那还有什么意义呢!”有许多学生表示,这句话将影响他们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