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医家“一以儒理为权衡”

  □ 张贵才 安徽省黄山市卫生局

  在“不为良相,即为良医”思想的启示下,历代很多的新安儒士或在科举不第、或父母患病医治不效、或见庸医误人而毅然决然弃儒弃贾,纷纷走上岐黄之路。由于他们许多人都是从小熟读经史儒学典籍,由儒而医,他们“一以儒理为权衡”,不仅能从深厚的儒学修养中培养出高尚的医德和令人钦佩的敬业精神,而且将哲学精华加以弘扬,在学习探索中医医理及医技方面的悟性极高,创新意识和发展观念很强,故而有许多新的发明与创建,著书立说而名垂医史。

  像这样的新安医家不是个别,而是一个大的群体。明代新安婺源名医朱日辉,早年学习儒家典籍,后专攻岐黄家言,他按脉审方,先后著有《医学元要》、《加减十三方》等多部医著。清代婺源王桂元,12岁即能遍诵四书六经,尤精读《周易》、河洛、理数及《参同契》之类。行医之余撰成了《内经探微》一书。清代康、乾间歙县人吴澄认为:“医之理即《易》之理,此理浩渺难穷,渊深莫究,惟《易》有以发之,而医则尤宣明之。”他以易理阐发内外损学说,充实发展理虚之学,强调医易相通,取易“变动不居”之义,将自己的医著50卷名为《不居集》。吴澄还结合自己的行医实践,创造了“补脾阴法”、制“中和理阴汤”、“补脾阳正方”、“资成汤”等,丰富了中医学的内涵。另如孙一奎,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皖休宁县海阳人氏,生于明朝嘉靖、万历年间(公元1522~1619年)。孙氏早年遵父嘱与堂兄一同经商,后有意弃贾而事医术,师从丹溪心法附余》全刻本在日本刊行。

  还有吴正伦、程敬通、方博九、汪文绮、张柏等许多新安医家,都在研习儒学中精研易理,以太极阴阳之说,察人身之寒热虚实,究元阳温补之法,形成了在中国医学史上富有地域特色的新安医学“温补培元”派,极大地丰富了祖国医学的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