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科学化的彷徨--百年中医沉浮录⑧

  □ 郑洪 陆金国 广州中医药大学

  近代以降,西风东渐,中医面临生死存亡之变局。中医之路,“返古”还是“维新”?“百年中医沉浮录”透过百年烟云,直指当下。

  中央国医馆成立,全国中医药界备感欢欣鼓舞,认为国医可望有“出身之路”,“国药有中兴之望”了。

  国医馆“科学化”

  整理学术大纲

  然而,人们需要明确的是,中央国医馆成立,并不意味着中医药生存的整体社会环境有根本的变化,并非意味着政府和社会对中余无言分别拟定内科组织系和外科病名。这三部分都以中医病名为主。修改后的草案于1934年11月公布,反应远较前次平静,获得不少赞同的声音。

  通观国医“科学化”的各种主张,从积极方面说,它确实是国医馆得以成立和争取政府和社会支持的安身立命之本。但如何“科学化”,则是非常复杂的学术问题,不是单凭愿望能够达致的。而在另一面,“科学化”也并不能消弭反中医者的敌意。反中医的学者傅斯年对这种“科学化”就不以为然,他断言“国医根本没有谈科学的本钱”。

  由此可见,以国医馆为代表的中医改良者向“科学”的妥协,并未换来自命“科学”的西医的青眼,相反却失去了不少中医的支持。在把握学术发展方向方面,中央国医馆陷入了彷徨之中。